静待花开
2017-05-29郑雪梅
郑雪梅
我独自走在路上,路旁种满了一排排的树,虽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但我却知道,它陪伴了我三个寒暑,一个特殊的三年。
看着一片又一片的黄叶落下,我的思绪回到了初二开学的那一天,走进陌生的教室,看到了熟悉的面孔,我的心情既兴奋又不安。
一个陌生的身影走进我的视线——新班主任:个不高,脸挺圆的,带了一副眼镜。不知什么时候,她便有了很多外号,“阿郑”“老佛”……
那时的我总想旷课,家长与老师都在询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只能不停地搪塞,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的我很困惑,也许是我的叛逆,或许是我不想与人接触。总之,我很迷茫,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起初,我以为郑老师会在全班面前当众指责我,让我站在教室后面整一天,也包括吃饭的时间。这些或许我都习惯了,可我知道我不想受到这种待遇。
马上就要毕业了,离开这充满幸福,欢乐,孤独和悔恨的地方,离开我将铭记一生的老师。看到路旁的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树叶一片片的掉落,但春天它便会长出绿芽,变为新的绿叶,它在蜕变,我也在蜕变。
我将一生不会忘记我的中学时光,我的老师。
当我读完小宇这篇《我的老师》的作文时,我想说的是,终于等到你幸福,还好我没放弃。小宇所在的班级是我初二接的班,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这个瘦瘦的男孩子,眼神游离,似乎不敢和老师对视。没想到,第二天孩子就没来,给家长打电话也接不通。通过跟班里孩子了解,小宇初一时经常不来上课,最多长达一个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宇是单亲家庭,爸爸的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小宇的三餐都是在外面的小饭馆解决。但更让孩子感到伤心绝望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离婚时没有和孩子说,晚上放学回家,妈妈的所有东西和妈妈一起消失了。可以想象,孩子在童年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心理上会多么地没有安全感。为了帮助小宇找回安全感,再重新相信亲情,我跟小宇爸爸沟通,让他多些时间陪陪孩子,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聊聊自己的快乐与苦恼,让孩子帮爸爸出出工作上的主意。小宇的爸爸很配合,尽量早回家陪孩子,随着父子关系的悄悄改善,小宇在学校温和多了,爱与同学们沟通了。
可是过一段时间,小宇又不来上学了,我只好去家里“逮他”,孩子正在家里睡觉,没有过多的言语,等孩子洗漱好,我和孩子一起走回学校,虽然心中有着万分的怒气,但我告诉自己,要准许孩子的反复。一路无言,但自从我登门造访之后,我和小宇之間似乎多了一些默契,每次进班我都会先看看小宇的位子,他的眼神也由闪躲变得温和,甚至有时会有点得意,好像在说:“阿郑,我来了。”
如今看了孩子的作文,庆幸当初的坚持,让孩子不再害怕,也庆幸陪孩子走过那一段曾让他觉得孤独的路,同时也为没有察觉孩子对学校的恐惧感到自责。
正当一切转好时,有一天在教室外,听到小宇说“我要死了,活不下去了”,什么情况?我敏感地觉得一定是家里又出了什么问题。于是我试着与他沟通,没想到一米七多的男孩子哭了起来,不过表示不想说。我选择尊重孩子,跟孩子说:“想说的时候再跟老师交流。”
几经思考,我还是给小宇的爸爸打了电话,得知小宇的爸爸新交了一个女朋友。原来问题在这里,孩子正在“气头上”,我决定采取迂回的策略,试着问他:“你觉得爸爸一个人带你辛苦吗?要是有个人帮帮爸爸不错吧?”孩子始终低着头。“等你大一点了,离开爸爸了,愿不愿意有个人陪爸爸呢?”孩子抬起头说:“老师,你懂我,其实我只是不愿意爸爸现在找女朋友,我想等我大一点,他再找女朋友。”我和孩子瞬间泪奔,我感到欣慰,我和孩子是心灵相通的,更欣慰的是孩子是懂事的,只是他更想保护自己,不想让别人分享爸爸的爱。
跟孩子交流之后,我有了信心,跟孩子爸爸沟通了孩子的想法,爸爸也没想到孩子是这样的想法,小宇和爸爸之间达成了默契,孩子脸上又有了久违的笑容……
解决了孩子心理的障碍,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帮小宇重拾学习上的信心。就利用中午的时间帮他补补以前落下的功课,孩子的学习有了一些起色,还会经常提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很简单,但是孩子不再害羞,当他明白时会说“哦,懂了”。
信心应该是多方面的,随着和小宇接触的增加,我发现小宇唱歌很好听。在班级开圣诞诗歌会时,我极力鼓励小宇唱了一首《we are young》,当我看到台上的小宇略显拘谨,但还是努力“完美”地诠释这首英文歌时,我想,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信心是成功的开始,有了这次表演经验后,小宇更敢于表现自己了,在班级开设的《百家讲坛》中做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精彩演讲。虽然小宇的成绩还不那么优秀,但我想孩子能有自信,能关心别人,能在多年后回想初中生活时迸出幸福这个词,就已经足够。
名著《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用耐心,爱心,真心去浇灌小小的种子,让种子静默地生长,我默默地等待,等待每个孩子的生命之花绽放……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教育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