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抓“物质的量”有关概念,解决教学两难境地
2017-05-27计玮炜
计玮炜
摘 要: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关于物质的量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境地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质的量;概念系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17-1
一、物质的量教学两难境地形成的原因
1.概念抽象难懂。
物质的量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量之一,没有正式的定义,它跟其他基本量之间彼此相互独立,不能用导出量来定义。没有明确定义的说明,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另外,物质的量四个字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初一看来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的偏正词组,好像是什么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数量的简写等,而与其混淆。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这些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学生没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也是难以学习理解的一个原因。
2.教材组织设计的缺陷。
首先是教材中实验教学素材的缺失。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构抽象的化学概念。然而现行苏教版教材在此部分未安排任何实验,事实上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微型实验。诸如,计算1mol回形针的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受1mol数目的巨大,以及通过估算一袋纽扣的数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化学计量学的方便简洁,自然地引出微观粒子计数的物理量选择。通过实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概念,从理性的角度来剖析实验,从而更好地建构物质的量概念系统。
其次是教材中样例教学素材的缺失。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样例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模仿的样板,而且还可以起到对概念、原理、公式等进行解释的作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和运用概念的教学目标。现行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样例,只有一个已知一定质量的Na2SO4·10H2O,求算其中Na+、SO2-4的物质的量和所含水分子数目的样例。其实可以多提供一些由浅入深的样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模仿并建构概念。
3.教师处理教材缺乏针对性。
物质的量是用一定数目的微粒集体做单位来计量物质多少的,所以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往往会列举大量的实例来佐证对于微小粒子计数时,人们会采取集合的思想比较方便简单,比如一盒鸡蛋、一打火柴、一令纸张等等。然而学生对于集合计数是非常熟悉的,并不需要过分强调,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正面理解。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开始就强调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一座桥梁,客观上会给学生误以为物质的量兼具有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的双重意义,造成概念混淆。
二、应对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学习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可以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到微观领域,化學才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才有了可能,微观探索与宏观研究紧密结合才是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必经之路。而将两者有机联系的恰好就是物质的量。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以其为中心建立质量、摩尔质量、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网络,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物质的量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必备工具。
2.优化教学设计,化解难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高一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3.培养学生构建微粒观,突破难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但是学生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是微观粒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这些肉眼看不着的东西,学生没有相应的感性认识。
4.加强习题研究,在训练中强化理解。
习题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学习物质的量以后,学生可以通过做题去逐渐接受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物质的量概念系统,学会运用。此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譬如1mol是一个如此巨大的数,因此很难想象6.02×1023有多大,请举例说明。有的学生举例1mol鸡蛋给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只,可以吃多少年?通过计算学生真切体会到数据的庞大,大概有2750亿年,认识到物质的量的描述对象是微观粒子,用于宏观物体已经失去了意义。
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激发学习内驱力,化解物质的量教学的两难现象。同时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强化“物质的量”的应用,引领学生逐步摆脱初中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体系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基础的高中化学计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