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变革,微创新,微成长

2017-05-27陈庆元

关键词:语文教师学生

陈庆元

摘 要:笔者以《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授课为载体,从学生、教师、语文三个角度反思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力求达到“微变革、微创新”效果,也能让教师“微成长”。

关键词:好课;学生;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90-2

教育教学“微变革、微创新”,是指不涉及事關教育大政方针和宏观问题的改革,只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操作层面的具体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热点和难点,着力进行方法、手段、途径等的变革和创新。“微变革、微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广泛性、针对性、微积性、实践性。要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认真梳理可能影响教育教学效益的“具体而细微”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检验,完善。不求大,一点一滴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积微成大,以量变促进质变。“微变革、微创新”,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涵盖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这段文字是笔者从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课堂“微变革、微创新”文件中摘录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也让笔者有了“不求大,一点一滴地研究和解决问题,积微成大,以量变促进质变”的美好愿望。在学校安排的“微变革、微创新”研讨课中,我很有幸被安排在了第一节,我渴望让我的课堂变得“丰满”起来,然而,上完课之后,我明白了“现实很骨感”的含义,于是我再一次,又一次尝试着,试图“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检验,完善。”每一次的课堂,“微变革、微创新”,也让我“微成长”了,

一步走:学生去哪儿了?

学校公开研讨课,我当然懈怠不得,我想让我的课堂有变革,有创新,哪怕是“微”的,于是我从文本的体裁——小说入手,抓住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以人物为主线,力求让我的课堂能达到叶澜教授的“五有”的标准:(1)有意义的课——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课。经过一番思考,我课堂的流程确定如下:

一、从《红楼梦》中绛珠草愿以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的传说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三、个性解读,鉴赏形象。

1.从文本中圈划描写伽西莫多的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伽西莫多的。

2.概括看客是如何对待一个受刑的人的,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伽西莫多。

3.探讨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探究主旨。

结合雨果的两句话,分析本文的主旨。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在课堂上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力求让我的课堂显得“珠圆玉润”,学生们也很配合,时而思考,时而讨论,时而分析。同事也给了我的课堂较高的评价。然而在“课后反馈”与学生交流时,几位心直口快的学生一语让我脊背直发凉,他们说:老师,那是你的课堂,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

是啊,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给他们需要的”是上好课的硬道理,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我于是决定再上一遍,索性放开自己,索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我选择了“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更准确点说应该是“学生问题导学式”。

二步走:教师去哪儿了?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八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写下来,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一共提出11个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间限制和问题合适度,我经过适当的选择,确立了以下六个问题:

1.文中写伽西莫多要水喝,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2.概括伽西莫多的神态变化,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在爱斯梅拉达喂水给伽西莫多喝时,他滚出了一颗眼泪,这泪水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4.为什么伽西莫多的脸色“又”暗淡起来,是什么让他的“微笑”这么痛苦无力?

5.爱斯梅拉达被袭后,为什么还要帮助伽西莫多,给他水喝,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小说开头写到“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可是文章最后又写: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都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这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很积极主动,兴趣盎然,由于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他们仿佛都找回了“主人”的感觉,我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然而,我却纳闷了:我就是一个观众吗?我在哪里,教师去哪里了。有人说老师是导演、是舵手、是记者、是主持人和裁判员,我只想说课堂不是电影、不是船、不是信息发布会、更不是比赛。语文课堂就是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才是语文课堂最需要“做”的而不是“扮”的角色,在语文课堂上“存在”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本真的价值。

于是又一次上了这篇课文,我想找回我自己,我将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又加了可以代表“语文教师”智慧与高度的两个问题:

1.文章的标题是否合适,谈谈你的看法?你有更合适的标题吗?

2.结合于丹的两句话,谈谈本文的价值取向。

(1)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在学生争论的时候,我也“蹲”下去,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地参与讨论,平等地发表我的观点,甚至有意地去引导学生思维,去激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去和谐讨论的氛围。

一堂课结束了,我有点“得意”了,学生成了“主人”,我也当了“家”。可是一个老教师找到了我,有点愤愤不平:语文到哪里去了。我刹时闷住了,我“存在”了,學生“主体”了,“语文”却不见了。

三步走:语文去哪儿了?

“学生问题导学式”,我以为只要设置问题,就能导学,这大错特错。学生不体验、不感知,就失去了“问题导学式”的功能。因为还有文本,因为还有语文,因为还有母语。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中说: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写了: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我就缺失了其中两点: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既然上了几次,也不再多这一次了,学生也很支持我的做法。我又来了一次,在学生“主体”教师“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前大量阅读文本,以人物描写为核心,去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语言的妙处。在课堂上抓住重点,深挖语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妙处,为什么会有如此美妙的表达效果等。尽管是外国文学作品,但文本依然绝妙,这更显示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我们更没有理由忘记母语这一最重要的载体,轻视文本这一最基础的载体。

我知道我的课堂尽管经过几番的“折腾”,仍然谈不上“微变革、微创新”,但我知道我的课堂已经“微变”与“微新”了,我也已经“微成长”了,这个“微成长”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节好课绝对绕不开学生、语文和教师三个“坎”。

[参考文献]

[1]叶澜.《厦门晚报》教育版,2005(12).

[2]康全召.“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2011(05).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2011(02).

[4]盐都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微变革、微创新”行动方案,2014(0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