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7-05-27倪晓宇刘英赵茂程许蔷吴斌
倪晓宇++刘英++赵茂程++许蔷++吴斌
摘 要 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多种因素,并以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构建协同开放的学术环境、营造交叉学科的研究氛围以及建立协同培养机制等具体措施,有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研究生;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23-03
Concerning Thinking of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NI Xiaoyu, LIU Ying, ZHAO Mao-cheng, XU Qiang, WU Bin
Abstract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
graduates are analyzed. Taking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some detai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which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and open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ross disciplinary re-search atmosphe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These specific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o exercis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postgraduate; cross discipline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创新能力,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最终表现则是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想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最直接和最根本的体现。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创新能力仍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高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显得很少[2]。我国研究生教育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当前,高校之间及与研究所、企业之间正在联合,不斷地推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变。同时,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开始呈现,它所产生的实践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本文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行尝试性的探索,讨论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缺乏,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沿袭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基于导师制模式,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个方面。虽然已从单一导师制模式发展为一主多辅导师制的培养模式[3],但依然因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老套而缺乏创新。同时,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基本是围绕导师的课题进行的,因而在选题过程中,研究生缺乏自主思考与选择,有的为了顺利毕业且没难度地完成,基本喜欢选择研究风险小、挑战性小的课题,导致研究生在发现问题、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研究生对所选课题都偏向于借用现有的技术手段、研究方案以及研究路线,同时也包括选择现有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从而在研究课题的方法和工具层面上缺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实践的机遇丢失。
3)大部分研究生最基本的想法是尽快完成课题以使自己顺利毕业,而并非具有远大高尚的学术理想和高涨的研究热情和研究兴趣,这足以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限制在最低点。
4)导师能力、精力以及科研经费的不足也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的缺乏以及评价体制的不健全,大大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展现及提升。
其实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远不止这些,但是如果针对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对研究生培养环境进行建设,则一定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在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培养。而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对研究生会有巨大影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等多个方面。如果研究生能在创新环境中真正做到会学习、会思考、会实践、会创新,那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从创新意识的培养转变为创新思维的锻炼,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建开放的、协同的学术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仅依靠自身独特个性的发展,更需要外界开放的、协同的学术环境,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环境来支撑。创建开放性、协同化的学术环境,学生就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禁锢,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能够在鼓励标新立异、提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而创建开放性、协同化的学术环境最根本的基础是打造创新性团队。
团队合作本身就是多种知识的互融,不仅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更是培养综合性人才必需的环境。
1)团队内各个导师和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非常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创新性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就是研究生导师,导师能带领研究生积极开展广泛的学术讨论、交流学术思想等活动。众所周知,讨论和学术交流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知识技能以及语言表达和归纳上获得充分的锻炼和表现。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刚好可以不由自主地在所有的创新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3)资源共享是团队合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的资源检索功能,各种资源的创建、更新以及不同数据源数据兼容性的合理处理,能够让学生从协同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中,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获得知识或方法,也促成团队成员之间更好地相互合作。这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交融,学生就可以在开发协同的学术环境中获得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与特征。
营造交叉学科的学习研究氛围,锻炼创新思维 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过:“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的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凭空想象是无法创新的,创新需要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产生创新的思维的火花,然后不断放大和升华直至达到目标。因此,跨学科知识平台和研究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发现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对于单一学科来讲,理论和方法的成熟让学生的思维趋于垂直,而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和内部的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来讲,创造性的问题可能随时产生,但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从而引发多层次的思考和创意。
其次,交叉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或互补性,可以形成新的或综合的学科体系,消除了各学科之间的脱节,可以将分散的学科综合起来,实现科学的整体化。而沉浸于交叉学科环境中的研究生,在接触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与贯通后,能构建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再次,交叉学科中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可以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正确应用,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包括开设相关交叉学科科目,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多种方法论的形成。
最后,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要求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课题申报,学习研究方法,这不仅是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践基地,提高创新能力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模式。高校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市场导向以及经济发展规则给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的实践平台,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包括相关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企业和高校一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計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与制定,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的设置,重点满足学生掌握基础性的新知识理论外,还需要涉及新技术的开发,知识领域和国际性学术视野的扩展,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以及生产实践前就尽可能地具备顶岗生产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反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强化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的运作方式,是相关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促进等关系[4]。建立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机制,可以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联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网络系统,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联合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以达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然而协同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践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因此,首先,树立独立自主的管理意识,学生与导师以及校外参与协同的所有人员都应该能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其次,主动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包括学分制度(重实践)、选课制度(重交叉,新型学科)、导师遴选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效果(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学位论文多方面)评估等多个方面,加强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最后,鼓励研究生创新并完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的激励以及精神上的激励。
完善的协同培养机制是研究生学习与科研高效高质完成的保障,更能潜移默化地牵引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学术或研发事业中,从而可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之材。
4 结束语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最高层次中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稳步前进,但依然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等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在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更高更快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许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析[EB/OL].
http://www.jyb.cn/high/sjts/201105/t20110530_433479.html.
[2]薄建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6):110-112.
[3]史静,周立群,吴培军,等.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构建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3):88-91.
[4]杨频.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