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谢弗勒潜能理论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2017-05-27马婷婷
马婷婷
摘 要:谁将成为人才?成为哪个领域的人才?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太多!但可以明确的是学校教育无疑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激发潜能无疑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方式之一。在此,我想结合当代美国教育分析代表人物伊斯雷尔·谢弗勒的《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一书中的理论,谈谈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想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谢弗勒潜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30-1
一、激趣导入,原来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谢弗勒在《人类的潜能》一书中说道:“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一种无限的、可供学习者随便浪费的资源,如果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得到唤醒,而是受到严重压抑的话,就会逐渐丧失。如果孩子们的天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保护,而是不断受到阻碍的话,最终也将失去。对于探究新的东西来说,理智的灵活、冒险精神、自信等,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品质,如若长期不用或滥用的话,也会失去他们原本的作用。”当一个人用心地投入于某一项任务中,一定会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尝试着通过资料图片展示、典故引入、视频播放等形式来创设一个具备科学性、趣味性的情景,由此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在学习“洋流”部分内容时,传统的开门见山地介绍洋流的成因,从知识的最底层一层层构建,无疑是稳固的,但似乎略显单调和乏味,尤其密度流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故而,我尝试着采用一个人类利用密度流于军事作战的史实来引起同学们的探究兴趣和主动思考。——二战时期,德军潜艇关闭发动机,借着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逃过了盟军在直布罗陀海峡的严密封锁,给盟军造成重创。请学生分小组探讨其过程及原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参与,在学生得出的结论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在讨论中还有学生提出自己创设并曾经试验过的一个模型拿来与大家分享,即:透明的水槽用隔板隔成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放清水,另一个空间放色拉油,将隔板拿掉的瞬间会看到水从下部流向色拉油一侧、色拉油从上部流向清水一侧,最终下层全部是水,上部则形成色拉油层。这样的互流过程很形象地揭示了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借助初中知识就能自己解释这种互流产生的原因——密度差异。而我引用的那则军事小故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小组活动,我参与并快乐着
“当我们肯定某种潜能时,关注的焦点应该放在情境中的人们是否意识到了阻碍性因素的存在,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因素对当下行为的阻碍或促进作用。当且仅当这些因素没有对情境中的人们的潜能的获得产生阻碍作用的时候,我们才能肯定这些潜能的存在。”
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纠正以“成功与失败”来评判行为价值的传统评价方法,无论成败都应当对学生的自信、勇气和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同时要将这样的思想渗透到学生心中。排除这些人为障碍因素,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探讨、小组建模、小组实践中,付出努力,收获快乐。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部分内容时,内容抽象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其变得易于想象、易于理解,必然要为遥不可及的运动过程建立模型来模拟演示,通过小组协作能够成功并正确模拟地球运动过程的学生也一定掌握了地球运动的特征。这是一个发挥空间想象、发掘和展示自己的绝好机会,也更加是合作精神的体现。学生创设模型的用具和方式丰富多彩,我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1.天生我“材”必有用——A同学用身体模拟太阳位置不变,一只手臂伸直模拟阳光,手臂伸展所在的平面即是地球公转轨道面;B同学手持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公转,地球不断发生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A同学)进行公转,在窗外遥远的地方选择一个物体作为一颗遥远的恒星,通过模拟地球运动的过程,向同学们介绍恒星日与太阳日的特点。2.何物不能为我所用?——有位同学随手拿来个苹果放在桌上当作太阳,握起一只拳头作地球,向小组成员演示地球运动的动态过程。3.画图演示,有理有据——也有空间构建和空间思维能力很强的同学就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所有的各抒己见、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最终达成的共识都呈现于纸上。
三、信息共享,自信地实现自我价值
“潜能的能动性概念强调的是行动者在有效地实现某一学习结果时自己的决定。我们做出了一种特别的条件性预测,即行动者自己的主动性是足以保证某一结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根据这种解释,潜能是诸如学习或发展某一方面特征的某一特定结果的能动性。因此,对潜能的促进就是赋予其学习的能动性。”
当学生对某个地理问题感兴趣的时候,他们会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搜索或是翻阅资料书籍将问题的探究深入化、广泛化,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科学性、系统性都较强的阐述。
例如,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发生罕见的旱情,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这样的事实后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四季如春的昆明、天无三日晴的贵州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旱情,这不是与我们曾学习过的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不符吗?学生们搜罗多方资料来解释旱情的发生原因:1.西南五省是亚热带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冬季本来就是干季,加上地处高原,水汽难以到达;2.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下渗快等等。至此,大多数同学都会认为当年的大旱是自然因素的恶性发展引发的结果。
但是,也有同学在对以上的分析肯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见解:西南五省大旱是天灾也是人祸:1.生态系统受人为干预:西南一些省份砍伐原生態林,种植速生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差;2.大规模开发水电;3.江河污染。
这种阐述往往被我安排在课前5分钟,这样的课前5分钟比用于回顾已学或是预习新课的课前5分钟都更有意义,它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