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用物理教学中CBL结合PBL及LBL的效果评价

2017-05-27吕磊张正厚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24期

吕磊++张正厚

摘 要 目的:评价在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中引入CBL的教学效果。方法:将本院麻醉学专业2014级两个本科教学班分别作为實验组(CBL+PBL+LBL组)与对照组(PBL+LBL组)实施医用物理教学,采用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CBL+PBL+LBL教学效果明显优于PBL+LBL。

结论:在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中引入CBL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医用物理;CBL;PBL;LB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09-03

Assessment on Effects of Combining CBL, PBL and LBL in Tea-ching Medical Physics//LYU Lei, ZHANG Zhenghou

Abstract Purpose: To assess the teaching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of

CBL, PBL and LBL compared to combination of PBL and LBL. Methods: Two 2014 undergraduate classes from the School of Anes-thesiology at our university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BL+PBL+LBL) and control group (PBL+LBL) respectively for

the course of Medical Physics. A questionnaire and the final exami-na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determine the teaching efficacy. Results: Teaching effica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predominantly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CBL, PBL and LBL is feasible and efficient.

Key words medical physics; CBL; PBL; LBL

1 前言

医用物理学是医学院校重要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医学课程学习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相结合的模式中引入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2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将潍坊医学院麻醉学专业2014级两个本科教学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BL+PBL+LBL

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PBL+LBL模式教学。实验组共57名学生,男29名,女28名,平均年龄17.6岁(SD,1.27);对照组共55名学生,男28名,女27名,平均年龄17.3岁(SD,1.31)。两组间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用教材、授课计划、教学学时、目标、进度、授课教师等均相同。

教学方法

1)CBL教学。教师提前2周发给学生一个临床案例,如在“流体力学”一章的“血液的流动”一节中,给出的案例是:

马大爷今年68岁,经常感到有胸闷、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经多方检查,马大爷被确诊为冠心病,并伴有高血压。大夫告诉马大爷的儿女们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在治疗方面,既要靠药物控制和治疗,又要从饮食起居方面加以注意,制订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案。现在你作为这位大夫,请设计一套方案。

教师根据这一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出“流体力学”一章“血液的流动”一节的具体内容:心脏在循环系统中有何作用?血液循环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临床上采用什么方法测量无创血压?其测量原理是什么?等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每组(5~7名)学生根据此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充分讨论等形式联合制作一个PPT课件,并推选一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上台演讲,时间控制在8~10分钟。演讲完后,首先,演讲组学生对自己的演讲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是否满意?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等等。

然后,其他组别的学生首先对演讲组学生的演讲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供演讲组学生解答和全班讨论。问题可由演讲组推选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最后,教师就学生讨论和演讲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最终帮助马大爷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PBL教学。同样提前2周,教师将PBL教学病例和思考讨论题目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和查阅相关资料。如在“流体力学”一章的“血液的流动”一节中,给出的问题有:什么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如何防治?什么是心输出量?增加人体血流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正常生理情况下血压高低由哪些因素决定?等等。

3)LBL教学。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注意提问、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师生适量互动,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介绍热点。如对“流体力学”一章“血液的流动”一节中相关知识点(血液循环的物理模型、循环系统中血流速度分布、循环系统中血压分布及测量、心脏做功等),按照教学目标展示、常规讲解、归纳总结、课堂反馈等环节进行,使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系统、完整地进行学习。

效果评价 本学期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的形式对本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D)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提高物理知识点掌握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学满意度7个方面,每一项分为无、一般、明显三级,分别记0、1、2分[1]。

2)理论考试。试题从教研室题库中抽取,考试题型为传统的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应用题。考试内容既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题目,也有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決问题的题目,前者占60%,后者占40%。因此,考试成绩可分为基础知识分数、综合应用分数及总分三部分。

3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在提高物理知识点掌握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学满意度5个方面及总体评价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个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理论考试结果见表2 t检验表明,实验组基础知识分数、综合应用分数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CBL+

PBL+LBL教学模式既能促进对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又能显著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CBL教学模式对医学院校物理学教学具有显著影响。CBL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精心准备典型案例并分析案例,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CBL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CBL扩展了PBL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特点,更克服了PBL与临床实际割裂的不足。CBL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早期接触临床,使基础与临床得以衔接,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轻松、有效地掌握物理学知识,切实增强教学效果[3]。学生不仅从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从而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但是CBL以病案讨论为主,知识面较窄,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

LBL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教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进行课堂讲授。LBL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对内容全面系统地分析讲解。但与CBL、PBL相比,LBL的明显不足是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更不利于形成系统的临床思维[3]。

5 小结

CBL+PBL+LBL模式在物理知识点掌握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学满意度、总体评价及学习成绩方面明显优于PBL+LBL模式。将三者有机结合,可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饶志涛,俞光荣,李海丰,等.PBL联合CBL及LBL模式在骨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

105-106.

[2]谢富华,徐米清,熊旭明,等.CBL教学与PBL教学在重症医学科进修医师培训中的运用及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95-96.

[3]陈福权,卢连军,陈阳,等.CBL结合引导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4):90-91,94.

[4]蒋凌飞,吴林,刘泰,等.TBL、CBL、PBL融合教学法在中医脑病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7(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