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国前期书画对话
2017-05-27蔡敏
蔡敏
近代以来,古代艺术品市场所依托的封建经济被资本经济取代,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变化,艺术市场也随之变迁。民国前期的书画市场,在延续传统市场模式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与变异,使得身处其中的书画家,无论在身份地位、审美趣味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曾经并且继续影响着中国绘画发展方向的历史过程,对它的研究,构成了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和分析这一转型时期书画家置身其中的书画市场网络,分析他们的生存境遇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解答近代绘画风格演变的问题。陶小军博士在其新作《大雅可鬻——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研究(1912—1937)》一书中凭借对该领域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将民国前期的书画市场置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中来考察画家个人、群体、地区的连锁反应,通过书画市场的变化来体会当时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变化,对感知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兴起与变迁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书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入手研究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演变,是艺术史研究中较为重要的切入口,尤其在商业发达的近代社会,更不能忽视经济生活对艺术创作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力。陶小军从传统制度及相应的价值观念逐步崩溃,工商业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起笔,以艺术社会史的视角,重点论述了书画作品的经济特质与书画市场的流变,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民国前期书画家的经济状况,民国前期书画经营理念的提升,民国前期北京、上海书画市场比较和民国前期书画市场发展的负面影响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民国前期书画市场各个经济因素与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层联系。作者认为,民国前期的中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剧变中,从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书画家与书画艺术的社会生存状态随之调整、过渡和转型,传统的鬻画方式发生转变,艺术品的商业气息也日渐浓烈,书画市场竞争加剧,书画家甚至采用了多元化的营销手段。该选题对深化认识艺术生存机制,揭示历史情境的复杂多面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民国前期的书画市场为滋养文化艺术提供了人才、物质和精神观念上的优裕条件,书画家们能够赖以生存并在艺术上自我实现。但是,在绘画史研究中,书画市场研究却是一个难点,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使许多书画家忌讳谈论自己的经济活动,相关的史料记载较为稀少,这给研究增加了不少难度。陶小军博士在材料的收集、整理、辨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该书正是筑基于这些翔实丰富的史料,根据文献、档案、报刊、札记、信函以及采访所得的“口述历史”等第一手史料展开充分的论述,并进而致力于探寻历史上下文和具体关系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使作者组织材料和辩章学术的扎实功底得以体现,而且有助于該书从艺术的生存机制和传统内部重新认识近代绘画风格变迁的动因。
该书突破美术史研究中的宏大叙事模式,通过跨学科的努力,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处理史料,并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探寻形形色色的历史上下文及其具体关系,凸显了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研究中为人忽略的一些面相,同时也对书画家所面对的世俗情境、饱尝的酸甜苦辣等有了深一层的揭示。这不仅仅是简单吸收西方艺术赞助研究成果,或者引入图像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法处理史料之类的方法所能呈现的。与此同时,当代方兴未艾的书画市场及其对书画创作的影响,与民国前期社会非常相似,该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论结合实际,以历史反观当下,对现代书画创作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