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内联”及“解构”
2017-05-27沈中尧
沈中尧
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材料作文从审题定体到组织行文,始终都存在有关内联的认知、判断以及解构的分析、推断的思考问题。内联,指的是命题材料内在的,或明示或蕴含着的各式各样的联系或关系;解构,则是写作者必须能够解析出材料原有的或整体或部分的联系或关系,甚或其中的某些个节点与节点之间内蕴。
解构命题材料的内联,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基本又最重要的能力要求。因为通常的标题作文,要么直接明示关系的存在,要么原本就不存在什么内联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以简单的概念作为标题的命题作文。譬如要求以“超越”为题作文,单一的概念,意思是明确的,指向是静态的,语词的存现是完全独立的,命题本身也就没有现成的内在关系可言。假如命题变成“引领与超越”,就直接挑明了关系的存在以及关联的指向,作文也就不可忽略或偏移這一对关系。尽管既可以从引领的角度来看超越,也可以由超越的角度来看引领,但只能在引领与超越之间做文章,铁定的联系和并不完全铁定的关系,前者的限制性显然要大于后者的开放性。
相比之下,材料作文这一方面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就要大得多。譬如: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这则命题材料,仅从内在时空的关联看,就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的多个方面,人、事、物、情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彼此相联、相关、相谐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入手作文都是可以的,这就是自由度;而无论从任一方面入手作文又都不可能不言及其它方面,这就是限制性。即使是那些看似只是一对说法的命题材料,其内存的关联也要比一般的标题作文繁复。譬如: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这种材料,简简单单的说法中颇富交错思辨的意味。最短与最长本身就是一对关系,而在时间长与短的关系中,又蕴含着客观存现和主观认识的关系,至于转瞬即逝和永无穷尽,则又是一个现时与长远的关系问题。
材料作文中,命题材料的内联具有非常显明的“二元辩证”和“多元关联”的特点。前者偏重于论述性的表达,后者侧重于叙述性的表现,也有将叙和议结合在一起做整合型的编排。如:
材料一:玫瑰说:“我只有在春天开花!”日日春说:“我开花的每一天都是春天!”
材料二:傍晚,荒野里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萎败了,它喃喃自语:“如果白昼马上来到,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原野,我就可以重新生机勃勃了。”近旁掘土的甲虫对它说:“难道太阳会关心你?它没时间,也没胃口。太阳能使参天的橡树和雪松温暖繁茂,还把香气馥郁的花朵打扮得多姿多彩;只不过它们是那样高贵美丽,完全不像你这般模样。别拿令人厌烦的请求去打扰太阳!”然而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万物。于是,在夜晚萎败的矢车菊又复苏了。
材料三: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他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以上三则命题材料,尽管内容含意不同,表达方式有别,但显现命题内在关系具有思辨性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并且皆欲藉此来检验写作者相应的思辨能力。由此可见,审读命题材料,关注其内联,推敲其关系,分析其情状,研判其情理,是写好材料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至关重要的步骤。
强调解构命题材料,既有样式的考虑,更有内容的分析。叙述型和论述型的两种基本样式,无所不包与虚实皆可的材料内容,使解构更多了一些方式方法的讲究。
从类型上看,叙述型的命题材料,时、地、人(对象、情形等)、事(起因、经过、结果)是必备的构成要素。在大致清楚语句语段意思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切分量化的方式,按纵横或经纬的联系,把相关的要素提取出来并加以链接,进而确定整个材料的主要信息及核心含意,并对其中的架构能有一个基本的轮廓印象。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将材料笼统打包,导致泛泛而写不得要领,也能够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逮住一点游离出材料而不能切题行文。譬如:有一个人非常幸福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第二层,原以为这下可以把斑点去掉了,殊不知它仍旧存在。他不断地削掉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这则材料,人事的来龙去脉很清楚,纵的节点也很容易切分量化出来,节点与节点之间都可以成为作文切题发力的档口;横的方面主要看这颗珍珠的存现,硕大而美丽与一个小小的斑点,以及这个斑点与整个珍珠的关系。忽略或者根本不做这样的解构,就会一步到位地去叙写或论说“追求完美人皆有之”、“美好也难免缺憾”等。
带有寓言或漫画性质的叙述型命题材料,要素之间常会带有夸张、隐喻的意味。不可草率地将其平移到类似的现象或实情之上,对号入座式的类比了事,而是更需要认真地作相关过程性的解析,从其内在的要素间发现自我表达的最佳切入点。譬如下列这则材料: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按照分层勾画语词、理清叙述逻辑的思路来解构这则命题材料,可以梳理出如下的内在关联。
分解与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解构并开掘材料所言所表所蕴所寓的过程。横向看,主人与画眉之间有4个对应的关系,纵向看,主人、画眉也各有3到4个节点关联。每一个节点和关系,都可以成为作文思考、思辨的切入点,表达的开阖与收放就能切题而为了。
论述型的命题材料,大多具有辩证的意味,往往是针对同一个话题而摆出不同的说法。看出整个材料的中心论题并不难,只要不把论据、论证等次要信息误当作主要信息即可。由于说法具有相对性甚至完全相反,要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解眼光,从层级的梯度、层面的高度、层次的角度,梳理出不同论说的构成差异,既不轻易说是断非,也不随意搞平衡走钢丝。譬如: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这是一则以形象之事来论说抽象之理的材料。抓住其中心,辨析其异同,以解构来确保作文审题的到位。“穿越沙漠”是材料表述的中心,“自由与不自由”的差异又同时存现于中心。穿越沙漠的自由体现为可选择,穿越沙漠的不自由表现为必须;你能选择,体现出主观性,你必须如此,显现的是客观性。因此,面对这样的命题材料,只谈穿越沙漠而不涉及主观的自由或客观的不自由的思考,显然是有悖材料的“题旨”的;另一方面,假如只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宽泛地述说,不能将其与穿越沙漠的特殊性整合起来加以思辨,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切题作文。这就是材料作文必须用心解构命题材料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