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2017-05-27徐志摩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木鱼涅槃回响

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云中又回响到天边;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地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

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里,独自临照着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地祈祷着,听一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当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

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地狂扑着,天空紧紧地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赫着的风暴,低声地,柔声地,忏悔他一切的罪恶;

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巅,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谷间回响着;

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

我聽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地,漫长地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磬,谐音磅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春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天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槃;赞美呀,涅槃!

(选自《徐志摩文集》)

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一直致力于追求爱、自由与美,他的文字总带着深深的徐志摩印记。他的思想里流淌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因,所处时代及留美留欧经历,又让他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正因如此,他兼采中西之长,作品中充满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与生命感受的观照。

对比欣赏

一、思想内容上

《我……》中的“我”是一个意象,一个具有双重艺术含蕴性的意象,既是作者自己,又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追求中的人生。“我”在作者的心灵图景中,是集欢快、追求、希望、光明为一体的美好的生命意志象征。作者赞美之,其中也托寓着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涅槃”是佛教宣示的最高生命境界。徐志摩在《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中倾力描绘的就是这种修炼的境界。作品是通过状写常州天宁寺的礼忏声来展现涅槃境界的,从寺里传出“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绵绵不绝,如梦如幻。

二、艺术手法上

《我……》以比拟的形式,形象地昭示了“我”的生命意志。作品中的“我”是有艺术张力的。这除了作者赋予意象本身以丰富的含蕴性之外,还与其较多地运用虚灵之笔,在作品中留出多处空白、虚境有关。每节间都是一个跳跃,留下较大的空间或空白。所以,要统贯起来把握“我”,就需要读者通过积极的思考、想象,补起那些“空白”。同时,随着文章主体的引发、点醒,读者也可于更多处获得迁想妙得的审美启迪。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一文中,佛事的礼忏声不仅仅是多种声音的交混回响,而且被描绘为一种意境,那浓郁的宗教氛围给人以浃肌沦髓的强烈感染,让读者犹如身临其间,油然兴起皈依的向往。

文章着意于渲染一种“境界”,所以开篇用六个段落对礼忏声展开博喻。博喻来自驰骋的想象,感觉依仗敏锐的神经,虽然每一个比喻都有独特的意境呈现,但它们共通的境界效果却是那种沉响的幽渺、悠远和大音希声般的寂寥。

猜你喜欢

木鱼涅槃回响
端午辞
展望2022:e起向未来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这世界终究没有回响
四月的黄昏
未定义
神奇的木鱼声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