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特殊群体,培养阳光少年

2017-05-27周长军付丽娟

中国德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爱心同学学校

周长军+付丽娟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城市中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逐渐增多,这个特殊群体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一问题是在城乡文明一体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如何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了解现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我校是一所2010年建校的城市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新建小区、城中村改造小区、沉陷区改造小区、就地安置小区等,复杂的家庭情况造成了學生问题的多样性。我们通过入户家访,及时关注孩子动态。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鼓励教师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随时家访,与他们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并对监护人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孩子。

经调查了解到,我校2 100多名学生中父母不在身边的有340多人,相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一城市特殊群体的成因更是多元化:父母在老城区工作、父母异地打工或做生意、父母进修学习、父母挂职下乡、父母离异、进城务工子女,还有农村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或把孩子户口迁入本市亲戚家里等等。这些孩子有的由留在家的单亲看护,有的被留给了孩子的祖辈、兄弟姐妹、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顾,还有的被送到校外午托部。他们是城市的特殊群体,无法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习惯较多,其学习、安全、心理和品行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长期以来,为了与这些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学校建立了联系卡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为这些孩子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并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并设立亲情电话,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关爱帮助,营造和谐共育环境

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的孩子就像是一个个坠落人间的小精灵,他们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渴望得到温暖和爱。任何细小的举动,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春天般的温暖。细心的周校长发现:下雨天,很多孩子因没有人及时送雨具而不得不冒雨回家。学校就很快购买了一些雨伞,放到学校门岗上作为“爱心雨伞”,这是专门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准备的。这一贴心的考虑,让下雨天没父母送伞的孩子少了份尴尬,多了些温暖。

关注城市中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以我们学校也开展各种活动,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社区、社会各界人士联合起来,让这些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10岁的小兴是个不幸的孩子,五岁时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给他治病,家里变卖了房屋,租住在狭小的房间里,后续的医疗还需很大一笔费用,父母无奈外出打工,把他留给了奶奶照顾,今年2月,小兴病情严重,家里实在拿不出治疗的费用了。学校知道这件事之后,马上向老师、同学、社会发出倡议,为他筹集治疗费。短短两天时间,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共为这位同学募捐20,461.3元,解决了这次的治疗费用,来自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也再次点燃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主动联合公益组织,用“爱心家庭”弥补缺失的爱。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孩子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且他们多数家境贫寒。我们把学校里10个孩子的情况反馈到有关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那里,得到了他们的重视,立刻有10位妈妈愿意做孩子们的“爱心妈妈”。这10个孩子成了爱心志愿者固定的关爱对象,享受到了爱心家庭带来的温暖。

学校还和社会媒体联合举办活动,丰富这一特殊群体的假期生活。这些孩子节假日很少有父母陪伴,为给孩子创造更多团队活动机会,学校和鹤壁日报社联系,利用寒暑假,组织这些孩子参加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通过团队游戏、感恩教育、生存考验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感恩情怀、生活能力等。这一活动及时解决了父母假期无法陪伴孩子的难题,也锻炼了学生,得到了家长的赞许。

这些孩子多数时间是和临时的监护人在一起,有些因为缺乏沟通、教育,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学校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互帮互助,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创设和谐、向上的共育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通过在班级内建立互助小组和“爱心1+1”等形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为他们专门成立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爱心互助卡片”,上面有帮助人姓名、被帮助人姓名以及帮助宣言等内容,为孩子们创造学习互助的空间。通过游戏、故事、榜样示范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三、利用课程,关注特殊群体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缺少感恩教育。我校开发了感恩课程,通过课程,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了解身边的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我们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重点以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课程。

(一)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故事会和演唱会

在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开展感恩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在班会上说说对感恩的认识,讲讲身边的感恩故事,讲讲自己是怎么样做的,怎样做是感恩,今后要怎么做等等。

感恩歌曲大比拼。我们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感恩的歌曲:《感恩的心》《天下父母心》《父老乡亲》《献给父亲的歌》《想家的时候》《烛光里的妈妈》《父亲》《妈妈的吻》《父亲和我》《妈妈》《父亲的恩情》《白发亲娘》《慈祥的母亲》等,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学唱,还在班会上进行了“感恩歌曲大比拼”,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其乐融融。

(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学校通过倡导学生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每人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作文,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此外,孩子们要在长辈生日、重要节日送上祝福或自己制作的小礼物。

学校还开展了“算算亲情账,体会父母心”活动。老师让孩子们将课本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假定自己毕业后收入(如:每月1,500元),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三)感激老师、同学和社会关爱

学校要求各班级所有学生讲十句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和“老师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工友、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都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和“您好”,声音要洪亮。学生不应与教职工顶嘴,要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以“同学如手足”和“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班会演讲,开展“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和“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校还开展了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使孩子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演讲比赛等形式,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的活动,如:走进社区“为社区献一策”、写一封感谢信等。

总之,牟山小学积极调查了解学生中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坚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環境,细致入微地关心、关爱,利用课程培养他们成为阳光向上少年,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爱心同学学校
爱心树(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爱心
学校推介
爱心的奉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