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涯教育中养成积极心理

2017-05-27李明

中国德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生涯个体阶段

李明

生涯教育与积极心理有着天然的内在一致性。生涯教育要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人生最基本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如何探索与回答,就是生涯智慧的体现,也是积极心理养成的关键。虽然二者在实践中属于不同领域,但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最终指向人生的幸福。

通过生涯智慧分阶段培育,能促进积极心理逐步养成。下面我们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论述。

一、生涯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开放思想

积极心理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想得开。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事物有深刻认识,但可以做到见多识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比较依赖具体形象,对生涯的认知也不例外。有人研究小学生的日记发现,他们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这些事情的肤浅认识,很少以自我为观察和体验的对象。因此小学阶段生涯教育设计应以社会或职业认知为主,不宜过早强调自我认知。该阶段的职业认知要注重见多识广,而不是对某一职业有深入探索。给孩子们留下一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印象,有利于形成开放的思想。

在美国心理学家舒伯的生涯理论中,有两个重要概念:生命广度和生活空间。生命广度是指跨越一生的发展历程,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这五个人生阶段。生活空间是指发展历程的各阶段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诸如儿女、学生、公民、休闲者、工作者、配偶、父母和退休者等,而工作者的角色又是千差万别。

从匹配的观点看,个体对职业见识越多,生活空间越大,选择的余地就越多,心理灵活性也就越高,这是生涯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指标。在系统论看来,个体的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系统,而生涯就是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心理系统和环境系统均在不断重组,趋向协调。而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因为熵值越来越高而进入热寂状态(崩溃)。因此,小学阶段应把扩展生涯视野作为生涯教育的最基本任务。

从时间上看,生涯教育能让青少年看到一生的发展,能让他们领悟到行为与结果的因果联系。因此可以说,生涯教育能赋予人智慧,因为看得越长久,越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越能担负起责任,人生道路就越走越宽越顺。

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横向/纵向)来看,生涯教育都是在赋予青少年人生智慧,让他们看得更宽、更广,心胸宽广了,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就消解了,敌意、对抗等消极应对就减少了。相比其他课程,这也是生涯教育在积极心理养成方面所具有的第一个优越之处。

二、生涯教育促进初中生提升自我意识

积极心理的基础是心理资本,包括一系列的优秀品质。比如有研究表明,中国人的心理资本具有二階双因素结构: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大方、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1]。也有人将其简化为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四个因子,通过调查发现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的相关[2],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心理资本中,心理韧性是最具保护性的因子,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心理韧性指的是一个人能很好适应生活逆境、创伤、艰辛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从根本上说,它来自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研究发现,心理韧性高的儿童具有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3]心理资本发展的水平,可称之为生涯厚度。它是在自身成熟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自我再认识、不断积累的结果,包括自我意识和经验技能两个方面。目前学校教育所关注的,基本上就是知识的积累,但这只是经验技能的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升缺乏关注。

初中阶段生涯教育的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提升自我意识水平。初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对自身内在特质这种比较抽象的对象进行思考。中学生在积极、自发地探索“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并逐渐形成关于自我的内在一致感和连贯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示了自我发展的水平,它与个体心理成熟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的关系。

自我意识水平,就是个体对自我各方面认识的深度。聂衍刚和丁莉把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分为三个维度九个因素:自我认知(体貌评价、能力评价、品德评价)、自我体验(自尊感、焦虑感、满足感)和自我控制(自觉性、自制力与监控性),调查发现青少年自我意识对其社会适应行为(良好和不良行为)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4]。也有研究者认为除了个体层面,还包括家庭自我、公众自我、社会自我等不同层面。总体上说,自我意识总分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及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因此可以说,培养初中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增进初中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5]。

生涯教育为自我意识飞跃提供了基本支撑。在《美国国家生涯发展指导(NCDG)框架》中,个人社会发展领域就是为了提升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发展而制定的生涯教育课标,具体包含如下四个目标:一是发展对自我的认识,保持和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二是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对多样性的尊重。三是将成长与变化整合到自己的生涯发展中。四是平衡个人、休闲、社区、学习、家庭和工作等各种生活。

中国人也说“自知者明”,对自己能看的深,就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偏差,就能准确预期其结果。对自己认识越深刻,就越不易迷失,人格就越稳定和健康,也更容易积累和发展。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跃期,把认识自我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任务,帮助他们加深对真实自我的认识,才是因势利导。有了“自我同一性”这一坚实的基础,才能积累更多更好的心理资本,生涯才具有厚度。

三、生涯教育引导高中生提升精神境界

不同于小学生的幻想,也不同于初中生的梦想,高中生已经开始有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理想,已经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外部机会做出暂时的职业决定。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不是简单的“下决心学”,而是有了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有了志愿。志愿是有高下之别的,这里的高下不是指职业本身,而是选择动机的高下。即使是一般人认为的比较低下的工作,也可以有高境界的表现。

古人说“志当存高远”。有了更高的追求,就不会受低级趣味诱惑,看的高也更有动力,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退缩。马斯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层次,低级需求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对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和尊重的需求,虽然迫切性强,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需求基本满足后就不再具有驱动力。而高级需求,如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甚至超越性需求,则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本能,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心理和精神问题,而且越满足,动力越强。高级动机虽然出现较晚、迫切性较弱,也要求更好的外部条件(比如文化环境),但它与健康关联更强,带来的满足感更强,宁静感、幸福感更深刻,主观价值更大,更博爱,更有益于公众,更接近自我实现,也更具个性魅力(自爱与爱人更协调)。

当然也有不正常、不健康的时候。在奥德弗的ERG需求理论中,描述了一种受挫-回归现象:如果一个人的高层需求(如纯正的精神信仰)被抑制,其需要就会局限在低层需要中,低层需要就会变得更加强烈,甚至膨胀或扭曲。只有唤醒人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而高中阶段正是引导高层需求的最佳时机。

即将进入社会就业或大学深造的高中生,高层需求已经开始发展,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高层需求必然是超越世俗的,也必然是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在传统文化中,“志”为士人之心,相对于农工商阶层,传统的士人社会地位较高,属于劳心者治人阶层,也很受尊重。普通人通过学习,经十年寒窗、历练品德、穷通经典,最终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成为儒吏。因此,士人之心的“志向”,就是成为术德兼修的通才,历代文人雅士和政治家之所以万古留名,均是如此。这种志向超越了个人利益,小则荣耀门庭,光宗耀祖;心胸更大者,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种生涯理念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在当时社会状态下,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由此,有人将生涯区分为三种境界:职业、事业和志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事业,是谋生与兴趣的结合;志业,会让人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志业是一种具有超越个体的生涯境界,让个体的人生融入了社会整体,有了使命感。有了使命感,生命就具有了超越个体一己之私和短短一生的可能。所以对高中生的生涯教育,必须要提升其生涯境界。对此,有两方面需要强调。

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人生的目标。之所以要澄清,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涯目标都是多重的,哪个最重要?哪个最根本?调查发现,对未来的迷茫、对人生的困惑、对就业的担忧在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境界高了,眼界宽了,对自己的认识深了,经验和技能积累厚了,职业选择不再是问题了,什么职业都可以成为志业,都能当成使命来做,自然会做得出色。

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并努力做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才是成熟的人,才是有魅力的人。有个性的前提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要能放开怀抱,敢于面对新事物,不被从小到大灌输的已有观念所阻碍。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放眼看世界的机会,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存在着无形的精神壁垒。只有穿越它,我们才可以说是看到了广阔的真彩世界。有了宽广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学生才会有独特的视角,才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而不被流行的社会风气带动。个性的魅力不是浅薄的张扬、外表的强势及对新潮的追逐,而是内心的强大、意志的坚定以及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和过度欲望的克制。有魅力的人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排除各种干扰,不懈努力。能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并认真地去承担和履行,这样的人才能展现迷人的自信,才能体现独特的能力与特长,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和人生的辉煌。

在迅速变迁的社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生活中往往充满了变化,对积极心理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小学不同阶段的生涯教育中,应分别侧重培养生涯智慧的广度、深度与高度,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养成:小学阶段应顺应小学生具体思维的认知特征,侧重于认识社会与职业,拓展社会和人生视野,形成开放和负责的品质;初中阶段应顺应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要加深自我認知,为积累厚实的心理资本打下基础;高中阶段应顺应高中阶段生涯探索的需要,注重引导人生使命的探索,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 2009(9): 875-888.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1): 58-64.

[3]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 2011(9): 1026-1037.

[4]聂衍刚,丁莉.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2): 47-54.

[5]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J].四川心理科学,2003,(2), 32-34.

猜你喜欢

生涯个体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我的教书生涯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奥巴马:总统生涯使我成为更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