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人生的支点

2017-05-27黄蜀红

中国德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劳动心理健康德育

黄蜀红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您曾经在本刊发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2010)、“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精神支柱”(2016),其中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普及和深化基础上,要向立德树人转型升级。您作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并且又担任了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所长,您怎么看待新形势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精髓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中国传统幸福观就是德福论,将道德或美德作为幸福的前提或统领。我们主张,积极心理是美德的先导,美德是积极心理的升华;美德在心理与幸福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深层饱含德育内涵。人们常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看来,这句话应该发展完善为“育人为本,正心为根;德育为先,心育为源”。这样就更进一步揭示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深层关系。这个思想逻辑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里就能找到,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用现代话说就是积极心理、正面心理,同时还包含端正、矫正心理偏差的意蕴,其内涵比当代西方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Positive”(积极的、正面的)还丰富,更有先见之明。

依据发展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来看,应该是心理发展在前,品德发展在后。美好的心理可以发展成为美德,丑恶的心灵会诱发恶习。德育不能泛化,不能把心理问题任意上升到品德层面,因为许多心理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成长成熟,问题会自正,所谓树大自直;也不能把品德问题简化为心理问题,因为一旦成为品德问题就会伤害到他人利益。但是这种品德问题一开始的的确确更多是由于心理问题的不断恶化才导致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预防矫治道德问题,就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请您进一步谈谈如何突破德育低效?如何立德树人?

孟万金:我们提出“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前面说过,正心对立德具有先导和源头作用。下面重点谈谈劳动树人。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谈到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为一是劳动促进了人的形体结构的形成,使人从动物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二是劳动引起了身体结构和脑髓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最初的语言和思维,终于具有了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能或智慧。三是劳动给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 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构成了人类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标志。四是劳动给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促进文明进步,也就是劳动造福于人。总之,在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劳动不仅创造人、发展人,更造福人。因此,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而我们在成为人尤其是高级人之后,有些人却忘却了这个根本,以致于出现了好逸恶劳现象。导致立德树人遇到了新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心立德,劳动树人”为破解德育低效难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突破口。

:您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为素质教育迈向幸福指明了方向,为此,您还专门出版了《幸福教育实用指南》。请您谈谈对幸福的见解。

孟万金: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永恒的主题和不懈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费尔巴哈说得更明确:“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断言:“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那就是“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而从中国古代儒道墨思想家关于幸福的德福观、取法自然观和义利并重观,到如今民间广为流传的“五福”观(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从古希腊时期的感性主义、理性主义关于幸福的快乐观、节制观,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幸福观;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提出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从不丹提出“国民幸福总值”,到联合国每年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确定每年3月20日为国际幸福日,每年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幸福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最终追求。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迈向幸福,不断推进幸福教育,那么,什么是幸福教育?

孟万金:国外积极心理学的副标题即是关于幸福的学问,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也叫幸福课,幸福几乎成了积极心理学的代名词。积极心理学发起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第三个因素“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作为翘起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支点。

如果我们把人生比喻成长河,积极心理就是起点,幸福就是终极目标。換句话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基础,幸福教育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端。对我个人而言,2010年前,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基础,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后,我的研究更多侧重于高端,即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就是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指向幸福人生和幸福社会终极目标的教育,旨在为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人生和建设和谐幸福的社会奠基。其操作定义就是“在幸福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分享幸福;通过教育传递创新幸福,通过幸福优化促进教育。”其精髓就是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幸福教育源于人类社会对幸福的追求,源于塑造幸福人生和建设幸福社会的需要。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为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更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是否偏离了这个终极目标?

孟万金: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中明确指出“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全球国家幸福指数排名标准涉及九大领域,教育排在首位。可见,幸福社会的基础在民生,关键靠教育。

俄罗斯教育科学奠基人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也强调 “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的目的”。可见,对个体,教育肩负着塑造幸福人生的天职;对社会,教育承载着为幸福社会培养有用之人、幸福之人的使命。这一点,从联合国每年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评价体系可以得到充分说明——教育排在九条评价标准的首要位置。英国发布的《幸福宣言》认定幸福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我们的父母,通过他们的基因和被养育成人的方式,影响任何与他人相处的幸福获得。这个要素变量大约占50%。二是我们的境遇,包括我们的收入,还有其他外在因素如气候和居住的环境,这部分只占10%。三是我们对前途的展望和活动的参与,比如我们和他人的友谊、参与社群活动、从事的运动和种种爱好、人生态度等,占余下的40%。不难看出,第一、第三两方面占90%,在很大程度上指教育或基于教育的东西。因此,《幸福宣言》提出创建幸福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创造一个促进涵养的教育系统。”这里所说的“涵养”也可以理解为素质,也就是要讓教育成为素质教育。

遗憾的是,我们教育的过程和根本目标、终极目标似乎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的基础教育缺少“幸福”这个终极目标导向,导致各种单项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误导教育偏离了幸福主线。尽管单项或阶段性目标表面上看是暂时的进步,但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长河来看,尤其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看,这种表面的暂时的进步有可能导致畸形发展,为健全人格和终身幸福埋下隐患,给国家社会造成危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因此,解放学生和教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开展让师生幸福起来的幸福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幸福社会的现实需要。

:幸福教育可以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全融于教育实践,对基层学校和一线实践有操作意义,请您介绍一下如何具体开展幸福教育?

孟万金:幸福教育是师生双边的互动,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因此,我们聚焦幸福教育的表现和途径有两大方面。在幸福教育的表现方面,教师和学生幸福感包括知足体验、身心健康体验、成长发展体验、良好人际体验等维度。在幸福教育途径方面,教师获得幸福的途径可归纳为职业认同、学校管理、社会支持、身心健康等维度;学生获得幸福的途径包括角色认同、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和亲社会行为等维度。幸福教育的重心和精髓在于建设幸福课堂、幸福班级、幸福学校。

建设幸福课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重心在课堂,关键要抓好抓实教师爱教、会教、教会和学生爱学、会学、学会。传统教学主要是 “教师为中心”的师本课堂、教本课堂,幸福教育主张“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学本课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任务驱动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形成,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一改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等落后被动的传统,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活力,发生根本性变革。幸福课堂不是具体的课堂形态,而是范畴,凡是追求快乐精神的课堂,不论具体叫什么名字,都属于幸福课堂。

建设幸福班级。要在幸福课堂的基础上,着力凸显三点:第一,爱心文化是幸福班级的灵魂。要分别在精神和物质方面,通过理念、班训、班歌、班风、标识和环境集中体现爱心。第二,和谐结构是幸福班级的支柱。通过班组和团队团体构建,彰显爱、生成爱和分享爱,形成团结有力、朝气蓬勃、张扬个性、放飞梦想、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班集体。第三,快乐成长是幸福班级的阶梯。通过发展规划、自主自治、主题活动、班级成绩、班级特色、班级声誉集中体现班集体在快乐中的进步。

建设幸福学校。幸福学校的创建重在营造幸福文化:一是办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把学校办成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乐园;二是行动计划,重点是近三年、五年的行动纲领、共同愿景和科研引领;三是组织管理,强化人文关怀、合作分享和公正公平;四是满意度,体现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综合满意程度。

不论是创幸福班级还是办幸福学校,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幸福课堂都是重中之重,“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自然也是基础的基础,积极向上的心理和环境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塑造积极心理是创幸福班级、办幸福学校的共同基础,要重点培养认知、情感、意志、律己、利群和超越六大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幸福的心理调节机制。同时,还要注重营造积极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您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孟万金:幸福感具有整体性,不仅要注重横向全面发展,也要注重纵向持续发展,极度关注某个方面或某个阶段,可能会有损于整体幸福、终身幸福。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为什么在各级教育都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在这个教育体系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只是其中一份子,其内部功能表现为对个体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乃至整体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支点作用。

所以说,不论从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幸福的内部功能来看,还是从基于全局的对整个教育体系影响的外部功能来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都发挥着杠杆的功能,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借阿基米德的名言来比喻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猜你喜欢

劳动心理健康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