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 培养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人才
2017-05-27程宇
程宇
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历史与实践证明,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其兴衰也印证着世界各个强国的兴衰交替。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上述目标,人才培养是根本前提,培养大批制造业人才,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决定力量。近年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提供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
融入产业,成为重装企业战略伙伴。与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建立对接,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主动服务重装产业的创新机制。按照“厂中校”模式实施培养,学校与大型企业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开设相关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引入国际标准,连续两届共培养100余名高技能人才。紧贴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开设飞行器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航空精密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为中航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国家骨干企业的重要岗位输送毕业生4800余名。
省市共建,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2006年,学校由省经委和德阳市实行“省市共建”,使学校直接服务“重装产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学校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联合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共建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四川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和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并建设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三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协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生产性服务,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近两年,学校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工艺技术服务239项,实施培训项目87项,培训员工8400余人;承接航空发动机涡轮盘、无人机整流罩等20余项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试制,获得国家专利200余项。
立德树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班级导师选配模式,在辅导员、班主任基础之上,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擔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针对顶岗实习期学生实际,与企业基层党组织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双汇报、双考察”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党员管理卡”,先后与16家企业共同培养发展学生党员329人。实行“三引三进”,通过“校中厂”,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通过“厂中校”,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建立了600余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联盟,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等一大批技术专家,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用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