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袋

2017-05-27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烟包烟袋青烟

大雪封门的时候,去生产队的牛屋院里,那里最聚人气,大家咬着烟管,闲话古今。

农闲的时候,农人们喜欢聚在桥头侃大山,嘴里叼着烟嘴,说话抽烟两不误,那份悠闲的姿态,大有万物唯我独尊的意思,这也是农人最得意最自信的时候。

铜烟锅、玉烟嘴、紫竹烟杆、绣花的烟包、玉石的烟坠,看看咱这家伙事儿,有人把自己的烟袋掂在手中,眼里透着炫光,脸上写满了得意,有人接过烟袋,瞅瞅,掂量掂量,不住地点头,烟袋不错,不知叶子怎样?那还用说,头茬烟,南湖老沙土(种的),晒得崩干,手工搓的,滴了点豆油,你抽一袋尝尝,喷香,有劲。(短句成段,读来朗朗上口。一问一答,将农人之间小小的羡慕和得意之情流露无遗,尽显农人淳朴本色。)

男人用烟袋,女人肯定是支持的,看那漂亮的烟包便可以得到答案。那时,哪个女人家不精通女红呢,都暗使劲,不敢落人之后,烟包上绣各色的图案,一丛竹,竹报平安;干枝梅,喜事迎門……烟包系子上穿着一块玉石,玉猴、玉白菜之类的玩意,都有着吉祥的寓意,说玉器养人,辟邪。据说有人夏天在路边睡觉纳凉,腰里别着一杆烟袋,烟包上是祖辈传下来的玉龙,人睡在路边不起眼,被车碾了,结果人一点事都没有,是烟包上的玉龙保着的,说玉器只能保人一次。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的,真的一般,让你不得不信。(烟包上的图案多,烟包系子上挂的玩意五花八门,侧面衬托出农家女人的心灵手巧。叙述烟包上的玉龙的故事,增加了烟包的文化底蕴。)

烟袋,农人总是随身带着的,大都别在腰间,忙里偷闲,从腰间拔出烟袋,烟锅伸进烟包里装满烟,席地而坐,“吧嗒吧嗒”抽上一阵子。抽烟袋的时候,双眼微眯着,不看天,不看地,目空一切,在缕缕青烟中,人似乎成了神仙,抽完一袋烟,起身拍打拍打屁股,尘土风扬而去,人一下子又从仙境跌回了红尘中,继续干活。(农人抽烟袋的动作、神情,描写准确,惟妙惟肖,画面感极强,突出农人的朴实美。)

农活永远是干不完的,只要你想干,到处都是活,俗话说,活路活路,有活就有路,有活就能好好活。这就是活,这就是生活,农人都是哲学家,都是诗人,他们用双脚走出一条活路,在大地上用脚印与汗水挥写着质朴的诗行。(由描写转入议论,从农人朴实的行为中提炼出诗意。)

农人在河滩拓一片最好的土地,留给烟草,那是他们精神的依附。春天,栽下烟草,浇水,施肥,小心侍弄着,烟草似乎懂得农人的心思,长得格外卖命,夏天,便长有一人多高了,成了不折不扣的“烟树”,秆青叶碧,扇叶般的一片一片的,厚厚的,浓绿欲滴,此时,农人便从地下向上采摘叶片,用两股麻绳编成一排,挂在屋墙上晾晒,晒干之后,收藏起来,备着可以抽到次年新叶子上市。

冬天,农人休整的季节。过去,生活是随着四季的更替,变化着生活的节奏,大雪封门的时候,或串门烤火抽烟闲聊,或去生产队的牛屋院里,那里最聚人气,大家咬着烟管,相互品尝着叶子,比较着谁的叶子好抽,闲话着古今,聊着孝道。

青烟缕缕,往事悠悠。吸烟有害健康,而今打印在香烟盒上,不过,香烟销路依旧很畅通,烟袋却很少有人咬着了。

(作者马浩,选自《扬子晚报》2016年1月1日)

烟袋是中国农耕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本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美和诗意美:

1.用外在描写凸显朴实和谐的诗意美。作者从“男人用烟袋,女人肯定是支持的”这一角度状写烟袋,“使劲”中弥漫着诗意,“烟袋文化”的朴实和谐之美出自女人之手、之心,写在男人脸上。这暗写与明写相结合的笔法,使诗意的表达富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2.用插叙抒写浪漫奇特的诗意美。作者不惜笔墨插叙那位农夫靠着烟包上祖辈传下来的玉龙避开车祸化凶为吉的传说,还说这样的“保”只能一次。这就给“烟袋文化”蒙上一层神秘奇特的色彩,在朴实的诗意中注入了浪漫元素。

3.用议论点出植根乡土的哲思美。“烟袋”承载着中国农民朴素的生活哲理。这就是:他们忙里偷闲的抽烟姿态悠闲,“目空一切”“在缕缕青烟中,人似乎成了神仙”;但他们懂得“享受”须适可而止,总会“从仙境跌回了红尘中,继续干活”,因为他们深知生活的诗行是“用脚印与汗水”在大地上写就的。忙碌与休闲、勤劳与享受在他们身上不断地转换、递升,“烟袋”成为他们乡土化生活哲理的见证。

猜你喜欢

烟包烟袋青烟
除夕夜的青烟
神探烟袋王
鼓楼旁的斜街
FOCKE FX2包装机组753型薄膜小包机增加一种多功能烟包检测装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雪日
清明
马连良戏中的烟袋
智断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