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行
2017-05-27胡雪玲
胡雪玲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声音来自于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庄严宣告,向世人昭示了一个不屈的灵魂对祖国的忠诚,这忠诚足以使他蔑视前行道路上的无数坎坷、无数曲折。这一宣言自诞生之日起,就无数次撞击着同样热血沸腾的胸膛,激起最强烈的心灵共鸣。寻路,前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心声。
爱国,自强,是流淌于我们体内的滔滔洪流;寻觅,抗争,是激荡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强烈呼声。在艰苦蛮荒的时代,在荆棘丛生的山野,我们的先民用镰镐,用石斧,用勤劳的双手,用坚定的脚步,开辟了曲折的道路,踏出了前进的征程。屈原是我们这个民族寻路前行的勇者。他是一位承继先贤、披荆斩棘的勇士,也是一位启迪后人奋然寻觅的智者。
一个动荡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摆在现实面前可能有很多条道路。“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人都走上了趋附权贵、贪图眼前享乐的坦途,屈原却独自走上了苦苦抗争的道路。在宵小之徒疯狂的围攻中,他毅然选择突围——精神的突围。他用自己的行动、生命捍卫了人性的尊严。
屈原的身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实并不孤单。苏武的坚毅,留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留在朔风凛冽的胡天,以一个无比伟大的灵魂,再次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间。在同样的威逼利诱下,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选择毅然坚守?当时,唯有苏武能够走上捍卫民族尊严的道路。正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他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中活下来。睡地窖、挖野菜、与老鼠争食……为了生存,为了能有机会向朝廷证明自己的忠诚,为了捍卫大汉的尊严,苏武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背叛已經成为我们的共识,但轻言死亡也绝对算不上明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士可杀,不可辱”,士人的名节往往是比生命还要重要。“以死明志”,以生命的终结来表达对朝廷(其实多半是对皇帝个人)的忠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死亡并不可怕,“脑袋掉了碗大个疤”,这是江湖豪客的口头禅。“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可能是最懂得死的价值的人了。他可以选择有尊严地死去,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有价值地活着。我们都知道他的事业,他的屈辱。我们也都知道了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伟大的灵魂。
人生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像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在内心的呼唤下,有的甘于隐逸,有的暂得悠闲,有的蓄势待发。还有那些在民族危亡时刻,走上变法图强,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仁人志士们,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人。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很幸运。我们正赶上伟大祖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知道,祖国曾走过强盛之路,屈辱之路,迷茫之路,现在则行进在充满希望的复兴之路上。这是一条崭新的道路,我们前人没有走过。让我们砥砺德行,笃学奋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系湖北省石首市文汇高中高一(11)班学生,指导教师:黄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