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讨论民国大学,需要这份理性

2017-05-27熊丙奇

博览群书 2017年5期
关键词:风范美国大学民国

熊丙奇

有关民国大学及民国大师的文字,近年来深受出版界与媒体追捧,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毋庸讳言,“民国大学热”和“大师热”,与对我国当前大学、大学教授的思考有关。而很显然,当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夹杂着太多的情绪时,论者自身也会陷入自己所批评问题的困境中。如果要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中,借鉴民国时期大学的经验,吸取办学的教训,那需要抛开偏激情绪,对民国大学与大师进行理性还原、分析。

诸多关于民国大学和大师的讨论,给人的感觉,是民国“大师辈出”。对此,已有学者对当时教授的学术水准进行评价,笔者不再赘述,但这难以改变“大师满天飞”的社会舆论。这折射的恰是今日社会的问题,是拿“大师”进行功利的炒作。更进一步说,很多大师头衔是作者随意给某人戴上,经出版机构和媒体“授予”,然后整体舆论跟进“坐实”的。从学术评价角度看,“大师说”盛行,意味着社会专业评价缺失,而以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

这是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学术急功近利、虚夸浮躁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追求做“学术明星”,热衷于炒作。有人感慨今日大师匮乏,可如果去看媒体对一些专家、学者的宣传、报道,那今日的“大师”远比“民国大师”多得多。假以时日,这些“大师”也会被隆重包装“上市”,在未来某个时段,炒出某个时期的“大师热”。

我国真要出大师,首先需要淡化“大师情结”,不要把普通学者神化,一旦获得某个大奖,或者取得某项成果,便动辄戴上大师帽子。

一些对民国大学和大师的讨论,还经常通過故意制造口水仗,来为炒作升温。其惯用手法,就是“断章取义”,而非进行全面理性分析。比如,赞美民国大师者,把教授在课堂上的另类表现,视为大师风范。而如果这些“大师风范”出现在今天大学课堂上,同样是这些赞美者,可能斥责教授没有师德。

不仅在谈民国大学与大师时如此,就是谈今日国外大学的办学也是如此。拿大学招生来说,有媒体报道“泡面哥”吃方便面吃进美国名校,把美国大学写得似乎根本不看学生中学学业表现和成绩似的,令群众对中国大学实行的自主招生高度怀疑。其实,美国大学招生有严谨的招生程序和评价标准,这是严肃的科学研究已有明确结论的。

研究大学历史,比较国外教育,其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需要客观、真实、理性。如果缺失理性二字,故事就会被随意打扮,而这并不能对现实有多大改观,反而令讨论失焦、失真,而变为一地鸡毛。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风范美国大学民国
母鸡
御姐风范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眼界
钢琴家风范
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