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爱是我们“不灭的灵魂”
2017-05-27魏天无
魏天无
一个居住在海底宫殿、初次浮出海面的美丽的小人鱼,搭救了遭遇海难的王子,并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希望能够拥有人类“不灭的灵魂”,以便与王子和“上层世界”的人生活在一起,为此不惜冒着丧失生命的危险,把自己最美丽的声音——舌头——交给巫婆,服下富有魔力的汤药,忍受着鱼尾变为一双白腿的刀劈般的剧痛,以及每走一步都如刀割般的疼痛,如愿以偿地来到王子的身边。不幸的是,王子误将邻国国王的女儿当作救命恩人,并将迎娶她为妻。为了避免小人鱼在婚礼的当日变为咸水泡沫,四位姐姐将各自漂亮的长发交给巫婆,换来一把锋利的刀子。只要在日出前把刀子插进王子的心脏,让他的热血流到她的脚上,小人鱼就可以恢复原形。然而,她毅然决然地将刀子远远地扔进大海,纵身跳进海里,感觉着自己的身躯在融化成泡沫:
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为小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同时在她上面飞着无数透明的、美丽的生物。透过它们,她可以看到船上的白帆和天空的彩云。它们的声音是和谐的音乐,可是那么虚无缥缈,人类的耳朵简直没有办法听见,正如地上的眼睛不能看见它们一样。它们没有翅膀,只是凭它们轻飘的形体在空中浮动。小人鱼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它们这样的形体,渐渐地从泡沫中升起来。(叶君健译,下同)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如同他的其他童话故事一样,在中国家喻户晓。这篇凄美的故事,隐含着他的创作的一个“灵魂”: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的标志,是拥有一个“不灭的灵魂”。小人鱼要想获得它,就需要获得与王子的最纯真的爱情;而在王子心里同样充满了爱,只不过,他不能不把这份爱给予“救”了他性命的神庙里的年轻女子。同时,安徒生也在暗示读者,小人鱼虽然没有人类的“灵魂”,但许多人却缺乏她那样的为值得追求的目标牺牲一切的勇气;这世上蝇营狗苟之人往往瞻前顾后,只为唾手可得的利益而活,全然放弃崇高而美好的理想。因此,小人鱼的故事虽然凄美却并不凄惨,就像海中的那个声音告诉她的:“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来了。通过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可以说,爱是人类“不灭的灵魂”的核心,也是贯穿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一根红线。在《坚定的锡兵》中,只有一条腿的锡兵爱上了同样用一条腿立着的可爱、娇小的舞蹈家小姐。他对她一往情深的爱触怒了黑妖精,一阵阴风把他从三楼吹到街上,被两个野孩子捡到放在了纸船上。他在下水道里躲过耗子的追击,沉到运河的水底,被一条大鱼吞进了肚子。当他重见天日之时,他惊喜地发现又回到从前的那个房间,一切都是那样熟悉,包括他所倾慕的舞蹈家:“她仍然用一条腿站着,她的另一条腿仍然是高高地翘在空中。她也是同样地坚定啊!她的精神使锡兵很受感动,他简直要流出锡眼泪来了……”然而,他终究不能逃过黑妖精的捉弄,被孩子扔进了火炉。不可思议的是,舞蹈家小姐也被一阵风吹了进来,在他身旁化为火焰,而他自己则变成了一颗小小的锡心。锡兵的坚定在这篇故事里体现为对爱的执著,至死不渝。而现世中有多少身体机能健全的人能像锡兵那样,懂得爱就需要付出,而从心底生发的爱,是那种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不会有丝毫改变的爱。同样,在《拇指姑娘》中,因受伤而掉队,落在地上被冻僵的燕子,正是在拇指姑娘的悉心呵护下苏醒过来;也正是燕子把她从鼹鼠窝中救出来,将她带到一个温暖、美丽的国度,使得她与花中的王子喜结良缘。
这世上讴歌、赞美爱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但能像安徒生这样把爱描绘得如此温馨、奇妙,而又如此细腻、具象的传世之作,却十分罕见。这不是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等来简单解释的,它们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博大的胸怀、敏锐的目光密不可分。换句话说,没有对世界和人类的博爱,没有对营造一个让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成长的美好环境的关切,没有对世上尚存的丑陋不堪的人与事的愤怒,童话就很可能只是文学中的一个种类,或者更糟糕,是一个跟其他文学种类一样可以追名逐利的手段,进而丧失了文学所应有的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他人,培育他们求真、寻美、向善的品性的功能。就像安徒生在晚年自传中所说:“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我觉得我是个走运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对我充满了爱并且以赤诚相待,使我很少丧失对人性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一篇令许多读者掩面而泣的悲惨故事,依然闪烁着创作者对人性可以更美好、世间可以有更多温暖的信心的光芒:
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大白天还要明朗。祖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美丽和高大。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到怀里。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
“她想把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不禁让人想起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年仅九岁的湖北鄂州男孩刘倩倩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获得大奖:“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块。/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安徒生的童话对于小读者心灵和情感的熏陶和化育,在这首稚嫩的童诗里有着鲜明而生动的体现:它把爱以语言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以激发读者的爱,并将爱传播与分享出去。
同样,安徒生笔下那些讽刺、针砭人世间丑恶、污秽的人事的篇什,可以看作是希望人类永葆天真、善良和正义的委婉表达。最著名者当属人人皆知的《皇帝的新装》,它几乎成为这世间络绎不绝的愚蠢者的绝妙画像;而这愚蠢并非专属于权贵阶层:凡愚蠢者皆善于自欺欺人,并且,这类人的愚蠢在被揭穿之后,为着面子和虚荣心的缘故,仍然要在愚蠢的路上继续“游行”,就像那位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一样。小孩子之所以一语惊人,是因为那来自一种“天真的声音”,也就是,一种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而不考虑任何个人利害得失的声音。创作者在此赞叹了童心和童真的可贵,也期待着每一位成人认真检视自己,在孩子面前是否“称职”。与讽刺几乎相伴而生的幽默,则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创作者对艰难时世、苦难人生的豁达;幽默并不出自俏皮话,往往产生于饱经沧桑之人洞察世事与人心的睿智,并且有着自我调侃的意味。《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就是其中的典型篇章:老太婆交代老头子骑着马去集市,把马卖点钱或交换一点好东西,结果,老头子依次交换的东西为:母牛——羊——鹅——母鸡——一袋子喂猪的烂苹果……任何一位读者越读越觉得老头子是个糊涂蛋,居然会做这么不划算的交易;当然,老头子自己为每一次交易都找到了不可辨驳的理由。后来他遇到两个正在打赌的英国人,他们坚信老头子回到家会结结实实地挨一顿打,老头子则很不以为然。结局如老头子所料,老太婆不仅大大夸奖了他一通,还在他的嘴上接了一个响亮的吻:
“我喜欢看这幅情景!”那两个英国人齐声说,“老是走下坡路,而却老是快乐。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人生不可能如我们所愿地总是走上坡路,两位老人的快乐,就是来自他们在人生历练中已参悟到这一点,并摆脱了在得与失上斤斤计较的羁绊。自然,这种快乐也得自两人在人生路途中的相濡以沫,相扶相携。
年届92岁的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的结尾中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世間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愁。”其实,正如我们在安徒生作品中所看到的,童话并不总是有着美好的结局;即使有,那也只是表达着创作者的祈盼,尽管这祈盼难以企及。安徒生在自传中曾说,他的人生就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但他宁愿高擎这盏“阿拉丁神灯”四处漂泊,流浪。伟大的文学作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饱含着人类美好的愿景;而伟大的作家,也正是在对看似不可实现的美好愿景的永不放弃的追求中诞生。
?荩?荩?荩【名家评点链接】
他(安徒生)充分利用童话的特点,使他的作品具有一般成人文学中比较欠缺的东西,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天真烂漫的构思和朴素的幽默感。但这些特性并非来自他单纯的主观想象,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生活。
——叶君健
安徒生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周作人
他善于在随便碰到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并且有为它们感到欢乐的能力。这是一种罕见的才能,它能够发现那些往往被懒人所忽视的事物。
——[苏]康·帕乌斯托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