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妥协:冯小刚的方与圆

2017-05-26尧耳

普洱 2017年1期
关键词:冯导冯小刚雪莲

尧耳

敢于让整部影片聚焦于上访主题展开讲述,并将逼真的官场生态直截了当地呈现出来,冯小刚无疑有着值得敬佩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追求。虽然他并未把这份情怀作为营销的素材,而是选择了夸女演员胸大、唱卡拉OK和打嘴仗来吸引注意力。但抛开这些年积累的名气与人脉,后辈们也没谁敢像他这样直接触碰敏感领域。

在电影中,表达的意图并不隐讳:以“李雪莲”这位妇女为引子,牵扯并勾勒出中国社会的真实模样。底层民众的隐忍、畏缩、自得其乐;基层官员的推诿、无奈、唯唯诺诺。围绕着一对平凡夫妻的感情纠葛,描绘出了现实社会的众生相。

可以说,《我不是潘金莲》成功完成了极为中国化的艺术诠释:从扇面构图、京剧大鼓、小桥流水、客套寒暄,到潦草喧哗的现实世界,深藏功名的官场生态,以及底层民众和官方话语的隔阂和对立。尽管在某些段落过分依赖评書般的旁白,多少显出了导演技巧的短板,但我们仍然看得出来冯导对这套话语体系的熟谙。

然而,将圆幅画面仅仅解释为对传统美学的回归,或许只是冯小刚在避重就轻。“方与圆”的不经意转换,极好地阐释了作为导演的他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以及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只有中国人能够明白的深层内涵。

“方与圆”来源于十年前一个流行的社会学概念,将内心对信念和原则的坚守形容为“方”,与圆滑处世的技巧形成对比,从而在保持自我与友善处事之间找到平衡。这与古句“君子和而不同”遥相呼应。整部电影,其实正是冯小刚从各个层面阐述他对这三个字的深入理解。

技术本身无需赘述,看似突破常规的圆幅构图,其实是对传统中国画的回归传承。宽银幕形成的焦点透视习惯,被强硬地替换成了富有中国意境的聚焦模式。同时,在圆形中间出现的李雪莲,自然产生出一种执拗的气质,而正方形所展示的官场,则处处渗透着稳定、规范与工整。

除此之外,故事中各色人等的表现,也展示出了中国智慧的丰富魅力。其中最生动有趣的,莫过于大鹏诠释的基层法官。他在对待李雪莲的前后转变;对待上级的卑微和顺从,以及发自本能的推诿嫁祸和自我保护,演出了一段欺下瞒上、明哲保身的“葫芦僧判案”。

在他周围,从退休领导、晋升局长、年轻县长,到再次惊艳亮相,引发爆笑的张译,大票官员完成了一出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此时的“方与圆”无疑是在对现代社会无声的嘲讽。这些贴近真实的情节,迅速纠正了范冰冰蹩脚口音导致的出戏和疑惑,让观众迅速沉入到影片所提供的真实感,并真正为官员而非女主角的命运开始发笑与担心。

当然,最深沉的内涵还来自于冯小刚本身的坚持与妥协。为了重现出小说所营造的语境,他已经做出了最大胆的试探。一段超过十分钟的领导讲话,镜头、场景和表演逼真得仿佛在观看直播新闻。

除此之外,各级官员针对李雪莲多年上访缠访问题而进行的密谋、商讨、软硬兼施的解决处理,均得以基本客观的展现。突然在电影院听到十分正统的官方话语,多少显得有些突兀,但在剧情推进之后,则不得不佩服冯导试探底线的勇气。

强调这份勇气,并非认可影片呈现出了真正的社会现实。事实上,要求电影重现真实现状本身就是个错误。从小说出版到电影上映,这个过程早就经过了自我修改和相关检查。在叙述一些尖锐对立的时刻,冯导还是选择了婉转地表达。无论是在市政府静坐三天,还是首长亲自耐心听从农妇的长篇倾诉,这种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剧情最终还是被采纳。而最后领导要求的倾听、尊重、心怀底层,则仍然是中国传统中“青天大老爷”的思想延续。

前夫的遭遇终结了李雪莲的执念,但长时间上访已让她对此产生了心理依赖,这倒是对现实人生的精准把握。而最终修复创伤的,还是内心的爱以及时间。此时影片终于恢复了常规的宽银幕,在上帝般的视角中,“方与圆”终于不再被提起,不再年轻的李雪莲和被撤职官员再次重逢,感念着时光流逝,相对无言。冯小刚也终于完成了对“方与圆”的权衡和讲述,将电影的内涵提升到人生和哲思的高度。

猜你喜欢

冯导冯小刚雪莲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雪莲: 高处的绽放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冯小刚炮轰《速7》
冯导中年不淡定综合症诊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