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2017-05-26梁仁华
梁仁华
数学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运算能力,中小学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这项能力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掌握情况却非常让教师担忧。课改以来,很多老师也尝试着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出来几点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一、通过场景转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如何使学生产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至关重要,他们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主动地创设出生动的学习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300-199学生容易错算成300-200-1。这就可以设计成教师购买商品的情景:使学生能进入情景,留下深刻印象:老师昨天买裤子,一条裤子199元,老师身上一共有300元,老师买完裤子后身上还有多少钱?这种情况老师一般先给两张一百的(减少两百),商家找回一元,(增加一元)算式为300-199=300-200+1=100+1=101.通过公式推导,可得出规律:300-199=300-(200-1)=300-200+1=101,99变成100-1,这里运用了数学法则,去括号的加减运算要注意变号,括号前面是减号,去了括号就要变成加号(“+”变“-”,“-”变“+”),减法的简便计算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也难以快速掌握。教师通过设计的剧情,带入到生活实际中去,利用现实中的收付款场景,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快速明白其中的原理,再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二、注重教学方法感知数学计算
在教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搬运书本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当时能够理解,却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着实物演示,使学生记住表象,再通过表象来联想到所关联的知识点,这样子学生会深刻地记在脑袋中,一生受用。
例如:再讲到 “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五个铅笔盒和五块橡皮,这些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先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发奖品,大家看这是什么?”把铅笔橡皮展示后,请大家数一数一共几个,铅笔橡皮各有几个。再把其中一块橡皮送给同学,再问大家:“铅笔橡皮各有几个啊?”学生们都积极回答是四个和五个,再把铅笔送出去两个,问大家:“铅笔橡皮各有几个啊?”在得出准确答案后,老师问:“刚才我送出去的铅笔橡皮可以用减法公式表示出来,有同学会吗?大家想想怎么表示呢。”就这样老师引出了减法算式,学生也很容易地理解了减法的概念。这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则。
通过实际的操作可以使学生记忆的更清楚,学生通过操作来明白其中的原理,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五年级有个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的加减很难理解,尤其是法则中的“只把分子相加减”,在課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两张不同颜色的纸,均匀分成四份,把其中一份标明为一,另一张取两份标明为2。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是什么在变化, 1个加上2个是多少?经过自己的操作,知道了分母没有变(合在一起,还是一张纸),只是合在一起后,所取的份数变成了原来所取份数的和,也就是两个分子相加,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快速的理解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的道理了。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考方式的不同,解决数学计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计算。
所以,解题的思路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不管对错教师都可以先板书在黑板上,最后通过一步步的分解组合,得出正确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为何正确,错也要让学生知道哪一步是错误的。最后再让学生总结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工作。除了上文中所说的几个方面外,教师自己更要有扎实的基础,要紧跟当前教育环境,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的计算能力后,还要渐渐的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重视学生的口算能力,适当地教学生掌握计算的简便算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获得显著的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城关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