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博山炉
2017-05-26苟浩亮
苟浩亮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我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其材质大多为青铜和陶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因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在博山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汉代铜博山炉,属国家三级文物,炉高10.8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10.2厘米,重215克。盖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身似豆,口沿微敛,弧腹,圜底,盖呈山峦状,山峦间有出烟孔,高柄中空,上有凸棱,柄下有圆形托盘,盘底内凹,与柄相通。造型优美,做工精细,雕琢细腻,是典型的汉代艺术佳作。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山炉已经开始改用陶瓷来制作。这一时期还出现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或三足瓷器香炉,不过,随着佛教的传扬与兴盛,博山炉逐渐转变为佛教礼佛的供养物。
隋唐时期,北方的制瓷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瓷博山炉开始广泛流传,尽管造型典雅别致,装饰考究,但到后期却逐渐失去最初的形象。
到了北宋,真正意义上的博山炉似乎开始远离人们的视野;半圆香熏和无盖三足炉开始出现,一座座缭绕了1000多年的蓬莱仙山,默默地留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詩篇里。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具有登天、致仙或成仙等宗教象征意义的缭绕蓬莱仙山造型的博山炉开始被奇禽怪兽的造型所取代。
明代,开始出现琉璃制品,博山炉逐步成为赏玩性文玩。随着明代宣德炉的出现,博山炉逐渐成为香器中的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