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网文等于卖海鲜
2017-05-26张萍
张萍
后真相时代第一步:
主流意识往往能主导大局,为蹭上热点,有话语权的野生科普君、微博大V、伪权威机构等往往不是探求真相,而是忙于给庸常观点和回锅鸡汤贴上“新鲜上市”的标签,抓紧售卖。
洪晃曾经在博文里这么调侃自己,朋友聚会说到当时的新书《世界是平的》,她随口拿《纽约时报》上看过的书评说了几句,“震惊四座呀!”其实,书,她压根儿没看过。在后真相时代,本质并不是最重要的。
1980年代,还是文学青年的毛雨(化名)在南方出的一本文学刊物上看了一篇小小说,内容是:在一个文学沙龙,人们喜欢高谈阔论,且喜欢引用名人名句,以证实自己所言不虚。某次,某人和一文友辩论时,引用了美国文学家威尔切曼的一句话,让文友哑口无言。过后,有人问他威尔切曼是谁,他苦笑着回答:“哪有什么威尔切曼,是我随口瞎编的。”
后来的一段时间,“威尔切曼”成了沙龙里的一句调侃。
毛雨承认,他不是爱赶时髦的人,“BP机快臭街了,我才配一个,还是数字的;哥儿们同事都有手机了,我才买了一个摩托罗拉的。”至于博客呀、微博呀、QQ呀、微信呀啥的,他也是别人热过头后,他才有的。
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毛雨纠正,“我不算啥文学青年,我只是看,从不写,没那个才气。”他年轻时给一局级领导当秘书,领导退休前,把他安排到下属一单位任正职。“再有两三年,我就该退了。”退了不是指退休,是退居二线,给后边的年轻人让位置。毛雨今年53岁了。
但他一点没失落感,他觉得自己有营生可干,且已经干起来了。
后真相时代第二步:
主流观点一抛出,人们并不满意,知情人、键盘侠、阴谋论者要将剧情推向进一步的“真相”,让大家看后深吸一口气:原来是这样!所谓反权威的独立思想,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伪独立罢了。基于事件解读之外的“再解读”,也并没有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毛雨有一个博客,“后来博客微博连上了,要不还得弄个微博。”有一个微公号、一个头条号。有这几样东西,他觉得自己以后的生活会很丰富。他的博客建于3年前,“博客访问5万多,现在每天点击量都有几十次,有时更多。微博点击量比博客要好。”出道虽晚,但毛雨对战绩比较满意。他觉得自己还是过去的自己,对时尚的感知和使用慢几拍,“微公号火了,我才弄博客;头条号火了,我才弄微公号;头条号火遍天了,我刚刚有。”
好在他已鼓捣出了门道,“热点,奔热点去。”他的每一篇小文或长文先发在头条号,再放微公号上,最后扔进博客,同时微博上也有了。
毛雨已基本把工作交给继任者了,个人时间比两年前多了很多。
他的基本套路是:每天花很多时间浏览新闻,“一般只看标题,不看内容。”自己觉得是热点的,大致扫一眼,想都不想就开始敲字。“过去写作还讲究个构思和立意,现在哪管这个,边敲字边琢磨。”他的每篇網文都是这么敲出来的。“老实说,文笔呀、深度啊,就那么回事儿。”之所以还有一些点击量,他承认,“我就是问,疑问、质问、反问、诘问,我用问号最多。”
他还真统计过。2016年初,网上有不少质疑东北经济、环境和东北人的文章,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毛雨发长文反击,“没时间仔细考量,就是针对埋汰东北的说法一一反驳。”他承认,反驳时未必用什么逻辑,你质问、反问就行。那篇网文2000多字,“好家伙,用了百余个问号。”
然后呢?“没然后,你不能纠缠一件事,那么多热点,够你忙乎的。”他坦承,有时也看走眼。“你以为是热点,可没热起来。”最典型的是林丹出轨。毛雨第一时间发了几条微博,点击量挺高,但事件没热起来。
毛雨有一句话,不像开玩笑,“不知你有没有感觉,你有一堆想法,不管好坏,你只要一说出去,还有那么多人点击你,心情就老痛快了。”
看他的博客、微博和微公号,仅仅2016年,他发的百余篇网文几乎涉及当年所有社会大热点,比如,小李子获奥斯卡影帝、科比退役、魏则西事件、女子虎园下车、洪荒少女傅园慧、中国女排夺冠、王宝强离婚、林丹出轨。当然,涉及的中热点、小热点,甚至自创的热点就更多了。
后真相时代第三步:
吃瓜群众最萌萌哒了,纯粹图个热闹,昨天说附议,今天来辟谣,点蜡烛、转大V都是他们;中国网民最忙碌,早上睁开眼到晚上钻被窝,都在“批阅奏章”,大事件下来一句“到此一游”才是正经事。真相?能借纷纷扰扰抒发点生活的小郁闷小牢骚,才是真相。
看毛雨的网文,无外乎三类:黑;白;闹。
所谓黑,就是评论负面事件。说“评论”是好的,其实就是不带脏字、情绪饱满地骂,比如对魏则西事件,他的网文跟很多网文一样,骂百度,骂那些坑人的民办医院。所谓白,就是锦上添花,比如中国女排奥运夺冠,他的网文是极尽赞美之词,把郎平等夸得是“狗血喷头”。所谓闹,就是针对文体事件了,怎么褒贬都不会出问题,嬉笑怒骂都可以。
有一篇网文,毛雨用一个极快的动作给忽略过去了。但大体能看清,是关于虎园女子下车的。为何忽略?或许,毛雨跟那时大多数网友一样,不分青红皂白,对女子大加挞伐,过后发现与事实相去甚远……
谈到事实,不得不涉及其与网文观点、立场的关系。毛雨思忖一会,不太连贯地说:“我这样想,搁在以前,在媒体上发声的都是极少数人。那时在报刊上发文章多难啊!你就说我,当年不敢写,就是怕不能发表。现在不了,有自媒体了,你只要愿意,就可以表达。问题在于,你发在网上的那些东西,说到底还是让人看的,看的人越多越好。你怎么办?一个热点出来了,你等啊?等到事实真相全出来你再写?那都晚三春了。得尽早啊,第一时间,那边新闻刚出,这边你的网文就得上去。”
毛雨管这活儿叫“卖海鲜的,卖的就是一个新鲜劲儿。”他举女子虎园下车为例,“新闻刚出来,骂她的网文就贴出来了,大家都这样。”
这说的其实是新闻与观点、立场的关系,不是事实与观点、立场的关系。在这个以吸睛为目的的聒噪年代,新闻已不等于事实。非事实或局部、碎片化事件型新闻加上人们急于发声,网络世界便情绪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