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时事资料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26刁华明
刁华明
【摘 要】“时事地理”是近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目的是把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与地理教学融为一体,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一带一路”和中部地区的结合为例,阐述了时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时事地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01-02
地理的综合性很强,与现实的结合非常密切,很多时事资料反映了地理的发展变化。由于课本中的许多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形成了地理教学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差距。从近几年的高考中看到,许多人们关注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时事资料,在高考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因此,重视和加强时事地理教学,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一些时事热点知识引入地理课堂,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以“一带一路”和中部地区发展相结合的教学为例,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时事更新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中考中,地理总分为50分,远低于语、数、外三科的分值。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一门副科,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时事地理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办法。例如,在中部六省的教学时,笔者适时引入了“一带一路”,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贯穿欧亚大陆。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之后的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正式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等问题,由此开始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
中部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位于我国经济版图的中心,交通运输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科教实力雄厚,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的重要市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样,通過“一带一路”的引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明确了“一带一路”的意义,加深了学生对中部六省的了解,开拓了视野。
二、利用时事加强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地理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多年不变。只有抓住地理知识的动态特点,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赋予教学以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了解中部六省的优势:
一是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中部六省承东启西,接南进北,正是这种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据中国交通网发布的消息:中部地区的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线路占全国交通线路的24.3%,规模达60.5 万公里。 特别是河南和湖北两省, 处于南北交通运输的大通道、欧亚大陆桥和长江航道的 “十字架”上, 非常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铁路交通方面,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营业里程达1.67万公里, 占全国的23.1%;
在公路运输方面,总里程为46.5万公里,占全国的23.2%。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截至2012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10.9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4481公里,而且公路网结构日趋优化,骨架公路通道基本形成;
在水路运输方面:长江水道横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通航里程为3.26万公里, 占全国的26.4%;
在航运方面:以六省的省会为中心,形成了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和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二是优越的农牧渔资源优势。中部六省的土地面积达 102.75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0%;处于亚热带和温热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既有平原和山地,又有湖泊和草场,不但适宜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而且适宜渔业水产养殖和发展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木材产地和渔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现代化农牧渔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例如,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省的农业、林业和渔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覆盖率60.05%,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以及风景如画的柘林湖、仙女湖等也在该省,生态农业前景可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产品;湖南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不但是农业大省,而且是著名的淡水鱼类产地。
三是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中部六省不但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煤炭资源方面,“山西省一省的煤炭资源储存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3,产量和外调量在全国的比例也举足轻重。铝土矿储量居全国第一,金属镁产量占全国的80%。”;在水资源方面,有长江、黄河、海河三大流域,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巢湖三大淡水湖,水电潜力巨大。目前建设有长江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水电及水利设施;在旅游资源方面,中部六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例如,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张家界、黄山、五台山、嵩山少林寺、庐山、井冈山等旅游区闻名全国,湖南的湘西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及殷商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等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武汉、长沙、太原、南昌、合肥、郑州、洛阳等是著名的旅游发展城市。
搜集和引入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还能够实现地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及时了解地理教学内容的新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利用时事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合作与探究是新课改强调的重要内容,而利用时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合作,提高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例如,学生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到自2006年,国务院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9年批准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自此以后,中部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学术界也多次召开论坛,从资源配置、 产业化与城市化、政策支持等角度研究了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论述了保障中部地区崛起应采取的经济政策、区域协调等方面的措施。
高考是学生的追求目标,因而一般存在着喜爱高等教育的心理。而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支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搜集和整理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例如,学生通过网上查找和搜集,可以了解到目前中部地区“211”大学有16所,其中湖北7所,湖南和安徽各3所,河南、江西和山西各1所。中部地区“985”高校有5所,其中湖南和湖北各2所,安徽1所,数量居全国第二。
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调查中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网上查询,了解到地处内陆的中部地区,能够利用其独特的优势,让国际贸易“走出去”,因而对于“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依托“一带一路”,把国际贸易“引进来”,提升自己的区域经济实力,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为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把时事材料引入地理教学中,不但符合地理教学的特点,而且符合趣味教学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合作与探究能力,使地理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
(编辑: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