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启发式教学 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2017-05-26李倩倩
李倩倩
【摘 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便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又能够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对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课中仍存在提问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方式不匹配、教师对课堂的总结不够深入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完善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82-02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依据中学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倘若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听课,易使思想政治课失去真正的功能,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将启发式教学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一、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含义和实践意义
1. 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含义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著名的教学方法之一。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最早在《论语·述而》中明确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朱熹也强调了这一点,“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两位教育家都是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回忆法”、亚里士多德的“联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启发式教学即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寻找时机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相比,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是推进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是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并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发展而提出来的,这一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单一、仅以“填鸭式”“灌输式”被动接受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弊端,通过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改革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对于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是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科学选择。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够深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式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学会政治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懂得生活,而且在教师启发教育下,使教与学处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思考、获取知识的好习惯,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在教师的启发下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搜集材料,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弥补思想政治课系统性理论性强、难理解的不足,还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课的精髓在具体的启发中得以传递,从而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得以落实。此外,启发式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思考,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
(4)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便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启发式教学可以依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尊重学生观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的同时,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认可度,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二、思想政治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运用,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出在学生身上,也出在教师身上。
1. 启发的路径过于单一,影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许多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依赖课堂提问。只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开展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设计的问题,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过于形式化以及无价值的提问都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例如,在《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提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等一些只注重表象、流于形式、浅层次不具启发意义的问题,认为提出的问题越多,涉及的面越多越好,从而采取边讲边问、边问边答、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只从课本上把答案找出来而不做任何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实现。
2. 启发的过程脱离实际,背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特点,有时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时启发的可能过浅,只是让学生笑笑,既不能够体现启发的意义又不利于学生主動性的发挥。如:在文化创新这一框题中,如果教师说文化创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文化创新,这样的导入显得过于简单,启发的太浅或者根本没有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够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也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不愿意听讲,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三、在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要以课程教学论为依托,将启发式教学和课程教学论相联系,再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增强启发式教学在实际课程中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1. 导入新课——设置情境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端,既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课堂导入得好,有利于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图片或者一段典型的视频等形式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会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跟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或者是学生所见所闻的、有趣的、困惑的事;演讲的形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是演说、诗歌朗诵、图画说明,也可用相声、小品等多种形式再现情境。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准备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演讲给予微笑、掌声和鼓励。
2. 讲授新课——巧设问题
有学者把课堂提问分为两种,一类是“无价值的提问”,另一类是“有价值的提问”,而区分两者重要的标志是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提问可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不深奥到深奥,由注重感性知识培养到理性知识升华,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通过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提问,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掌握。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呢?这就要求提问要紧扣知识点。这种紧扣知识点既不能脱离书本知识,又要求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得出准确答案,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际案例、实际情境中发现知识、归纳知识,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总结课程——掌握知识
总结完善与否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所列举案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教师抓住学生渴望检验自己这一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心理,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教师扮演主导角色,分析和总结所学章节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归纳整合出知识结构、知识框架。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作为我国青少年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思想状态的重任,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周阳.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
[2] 杨丽,温恒福.启发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11,(2).
[3] 周兴国.“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 蔣桂蓉.关于中小学课堂伪启发式教学的反思[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