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
2017-05-25徐艳鹏
徐艳鹏
摘 要: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重要性尤为明显。在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阅读能力,特别是当今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剩下老弱妇孺留守,缺乏利用互联网掌握信息资源、享受文化生活的能力。那么,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就顯得十分地必要。
关键词:群众文化;群众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2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90-01
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群众自发组织、参与、表现和自我服务,这是其他文化形式(电视、广播、阅读、网络等)所不能满足的。通过自我组织和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在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高群众的主体地位感,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进而提高村(居)民自治能力。
一、文化主体的群众性
群众文化的主体,指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众所周知,群众文化的主体,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广泛性等特点。从年龄上看,从少儿到中小学生、大学生,再到壮年、老年,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从职业上看,无论是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学生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从文化程度上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文盲、半文盲,也都是群众文化的主体。与专业文化的主体相比,群众文化的主体是未从事过专业文化工作的人。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群众文化大赛、评奖的参赛、参评人员,有的是改行的专业文化人员,有的是离退休的专业文化人员。这些“原专业文化人员”平时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当然会对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品位与文化水准、活跃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增进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双向交流等,是有勿庸置疑的积极作用。
二、文化内容的群众性
从文化内容的视角考量,群众文化的内容具有普及性,浅显性、通俗性等群众性特点。
(一)普及性
群众文化是普及文化,与提高性的专业文化相比,二者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当然,群众文化本身也有一个从普及到提高的过程,但其主导方面还是普及。
从群众文化的主要构成上看,这种普及性就更为明显,从少儿文化到妇女文化、老年文化,从饮食文化到旅游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从校园文化到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从广场文化到晨练文化,从娱乐文化到休闲文化,健身文化,从历史文化到民族文化,科技咨询,无不充分显示群众文化的普及性特点。
(二)浅显性
群众文化以浅显易读易学易会,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的特点,与专业文化的深邃高深、蕴藉隽永形成鲜明对照。
(三)通俗性
群众文化属于:“俗文化”范畴,与专业文化的 “雅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其内容多系家长里短、平民百姓所关注的焦点、热点、亮点、动情点的题材和主题。
现在的问题是:个别群众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辅导者,以“精品意识”取代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片面追求高精尖和新、奇、特,使群众文化脱离“俗文化”轨道,而走向“雅文化”的误区。这无疑于舍本求未,揠苗助长。
针对这一现象,或许重温中国戏曲的历史规律会有一的反思价值,即:“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群众文化是必须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必须永远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倘若将目光盯在领导和专家身上,以参赛、评奖为惟一目标,那就远离了群众文化的神髓和生命。
三、文化形式的群众性
群众文化形式的群众性,也表现在多样性、小型性、群体性等特点上。
(一)多样性
群众文化活动因参与的人员多、面广,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和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群众文化的形式便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点。
(二)小型性
群众文化不宜搞大型文化形式,例如大型话剧、大型戏曲、交响乐等,那便搞大合唱,也只是选唱其中部分歌曲,而不宜唱全歌曲。这所以如此,是适应群众文化活动业余、分散、灵活、机动的特点。
(三)群体性
群众文体形式以群体参与为特点,例如大秧歌、迪斯科、健身操、合唱、集体舞等,可以群众文化群众性的真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姑且与的积极性,彰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把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态度传递给群众。由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特点,它不仅能把抽象观点生动形象表达展示给老百姓,而且能让老百姓亲自参与和感受,进而起到宣讲、说教所不能达到的良好的教育作用。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方面提高群众个体的文明素养,另一方面使整个村、社区(群体)保持一个积极进取、欣欣向荣的村风村貌,让群众对于自己的村、社区有更多的归属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莹.谈群众性的文化沙龙[J].音乐生活, 2015(05).
[2]王国伍.浅谈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J].戏剧之家:理论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