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活动模式可实时判断是否在做梦
2017-05-25
近日,英国《自然·神经科学》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称,人类某个脑区中的一种特定的脑活动变化模式,可实时并准确表明人在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间有没有做梦。该研究挑战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与梦境有关的脑活動的理解。
人们通常认为,做梦与REM睡眠期间高频脑活动增加(通过脑电图测量)有关,而不做梦往往被认为与NREM睡眠期间的低频脑活动增加相关。然而,有研究描述过从后一种睡眠中醒来,并报告做过梦的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报告过从前一种睡眠中醒来,却表示没有做过梦的人。这种误差令科学家不解。
此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基里奥·托诺尼及其同事记录了32个被试对象睡着时的脑电图,并在将他们唤醒后要求他们报告是否做过梦,以及梦的内容和时长,试图由此识别出两种睡眠中与梦境有关的脑活动变化模式共性。他们发现,在两种形式的睡眠中,无论被试对象能否回忆起梦境的时长和内容,做梦都与脑后部的某一区域——被团队命名为后皮质热区的低频脑活动强度减弱有关。做梦还与高频脑活动强度增加有关,这种活动同样起始于后皮质热区,并在NREM睡眠期间扩散至额颞区。而在REM睡眠梦境中,额颞区的高频活动也增加了。
论文最后表明,后皮质热区低频脑活动减弱、高频脑活动增加这一组合,能够以约90%的准确度实时预测人们在NREM睡眠期间是否在做梦。
来源:《科技日报》
醉酒一次大脑受损一年
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表明,只要喝醉一次,就会对大脑产生持续一年的影响,导致此后一年中酒量都会变差,并更易呕吐、昏迷。
研究人员对美国600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对他们21岁生日前一个月和之后一年的饮酒行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21岁生日当天平均饮酒9.6杯。那一天发生醉酒的学生,此后一年里饮酒量都会不高,也更易醉,出现呕吐、昏迷等饮酒后遗症的可能性更大、次数更多。
研究主要作者伊雷妮·盖斯内尔分析说,一次醉酒就会对大脑造成刺激,使部分机能受损,日后再喝酒时就会产生自我保护。研究人员认为,很少有人将一次醉酒和其对之后一整年的影响联系起来,但醉酒一次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远不止这些。该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意识到饮酒的危害,控制日后的饮酒行为,对公共健康带来长远好处。
纳米牙体修复材料可永久“抗龋齿”
近日,来自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NUST MISIS)和俄罗斯其他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在牙齿修复材料中添加该纳米材料可以预防龋齿的发展,并“永久地”保护牙齿免受微生物的损害。
卡拉先科夫等俄罗斯科学家此次在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副教授格奥尔吉·符拉洛夫的领导下,研究了极小的由钛、铁、锌和几种其他金属组成的纳米颗粒特性。实验显示,这些纳米颗粒,类似于机体用来消灭微生物的抗生素或酶,可以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杀死细菌。
科学家解释称,即使在遵守所有工艺过程的情况下,填充物的边缘仍会慢慢形成微生物快速繁殖的微小缝隙。在填充物中添加能够正常保护其边缘免受微生物损害的纳米颗粒,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纳米颗粒消灭微生物时,它们本身不会被破坏。
来源:《科技日报》
沙漠稀薄空气也能“挤”出水
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但沙漠干燥空气中,能“挤”出水吗?《科学》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成果表明,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装置,竟然从无所不在的空气中“挤”出了水。
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原型设备,只利用太阳能,就可以从湿度低至20%的干燥空气中制取出数升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利用金属锆与己二酸设计了一种名为“金属有机框架”的细沙状多孔材料,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在新研制的吸水器中,将这种细沙状多孔材料夹在一块太阳能吸收器与一块冷凝板中间。设备工作时,细沙状多孔材料从空气中吸附水蒸气,太阳能板负责加热,促使水蒸气释放进入冷凝板,在冷凝板上凝结成液态水,最后滴入用于收集水的容器中。研究人员说,在湿度为20%至30%的空气中,每12个小时,1千克细沙状多孔材料就能“挤”出2.8升水。但这种效率可能通过进一步改进设计得到提高。据了解,现在还没有其他方法在不需动用额外电能的情况下,用有湿度的空气制备水,即便是家用除湿机也不例外。研究负责人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希望制作一种急救工具,如果您身处沙漠,靠这种装置就能有水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