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
2017-05-25
一万小时定律很有趣,完全以时间投入来量化你坚持和努力的程度。
新年第一天,如果不堂而皇之给自己规划点什么,那种挥之不去的负罪感,肯定会长久地压抑着我。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发挥出来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不是指应试教育,而是千百年经世致用将我们磨成的第二本能。—方面说着新年快乐的吉祥话,另一方面本能地给自己套上各种枷锁。而且还会给自己很灰暗的心理暗示:不实现这些目标,不达成新年进步的目的,你就没法快乐。
哪怕表面上在寻找快乐,都要用不快乐的方式去寻找。这样如何能快乐?
我常常会琢磨各种提高自己的修炼方法,给自己设定各种读书目标、知识累积的方向途经。然后越来越只是热衷于偷偷摸摸各种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次数极低,大部分都只剩下了,在寻找设定目标过程中,那一点点暂时的快乐和满足。
然而人的一生,不论以中国传统哲学影响那样,压抑着天性向前,还是像西哲鼓吹,更纵容心性去寻找快乐,都需要目标。少时立志很重要,就是这道理。目标设立之后,最终实现程度,是像我这样的空谈而无所事事,还是真正成功,区别在于否坚持。
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很有趣,完全以时间投入来量化你坚持和努力的程度。这种描述,和头悬梁锥刺股区分开,是客观数字说话,仿佛更有说服力。
《Talent》一书,甚至以一万小时反推,否认了各种“天才”(natural talent)的存在。连莫扎特这样的天才,也被认为是一萬小时有目的主动训练之结果:音乐历史研究者发现,莫扎特三岁开始练习钢琴,六七岁每天练琴十小时以上,到了十三岁,早就突破一万小时的时量,虽然自然年龄很小,可他在钢琴演奏上的造诣,已经达到大师级别,于是被误认为“性而知之者”一般的天才。
一万小时的设定,放在运动尤其足球领域,同样成立。用来解释三四岁就在罗萨里奥街头踢球,每日不辍的梅西,就很合适。用来解释伊布认为不那么“天才”、但职业成就远超绝大部分天才的c罗更合适——C罗18岁成名前,肯定已经完成了“一万小时训练”的基本量,之后这十几年来的进步和成就,不正是成年之后还投入了又一个一万小时的例证?
可是如果只有循环往复地练习,特别是那种简单重复,一万小时怕也不靠谱。我想想自己开车二十年,可能驾驶总时长还不到一万小时,再过个十年,应该也能达到一万小时了,可我驾驶的技术,能接近汉密尔顿吗?客观事实就是,我开车还是这么烂……
“有目的、主动练习和自我激励”变得无限重要。我从学会开车上路,从没想过能接近F1赛车手的水准,我只是得到了一个现代社会工具。类似的比喻,和我们使用电脑手机一样——我很多年轻同事,使用手机时间早就超过一万小时了,却也没发现自拍之外,他们还有什么手机天才。
有目标的主动练习,甚至比是否达到一万小时的量级数字还要重要。这可能就是老师从小教授我们“用心学”的道理。
新的一年,每个人都有8760小时,工作睡眠饮食之外,可供自己支配的,怎么都能有一千到两千小时。你会如何使用这些时间?要你在一年之内,去完整实践一万小时定律,不太现实,不过常春藤名门院校里,流传着让学生在“学习、社交和睡眠”中三选二的说法,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让一万小时定律更快地实践完成?
作为一个球迷,一个有主队的运动爱好者,你用在主队、用在自己兴趣爱好上的一万小时,能结出怎样的硕果?
我这么提问,功利且用心险恶,但人之一生,给自己留点纪念,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