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的斗士马里内蒂
2017-05-25
要怎么介绍马里内蒂呢?
他首先是个诗人。他最早的诗歌《老海员》、《征服星球》、《毁灭》,是用法语写成的象征主义作品,嘲讽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他甚至写的未来主义剧本,如《饕餮的国王》、《他们来了》等,展现夸大的、违反理性的舞台形象和人的梦幻般的、惊恐的感觉。并且创办《诗歌》杂志,刊登意大利颓废派的诗作,大力介绍法国象征派诗人,获得了国际声誉。
他的詩歌和散文非常有特点,用那些违背语言规范的字句,以至杂乱的模拟音响,枯燥的数学符号,表达未来的“新人”力图冲破现实的牢笼焦躁不安的病态情绪。
这个未来主义的斗士用长篇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去描绘“未来的人”的形象。“未来的人”仿佛机器,具万能的本领,但没有心灵,极端残忍,卑鄙无耻。
写到这里,你以为他是个文学家。是的,他的确是个文学家。但他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家。他最重要的意义是吹响了未来主义的号角。武器就是用浮夸而激进的文字,他激昂地宣布传统艺术死亡的讣告。他反对人类文明中一切高雅、和谐的趣味和传统,并希望彻底与这些传统决裂,宣告未来主义的诞生。
他一八七六年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父亲是著名的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曾在亚历山大的法国耶稣会学校求学。一八九三年随家迁居巴黎,继续学习,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的文学艺术,深受影响。一年后回到意大利,在帕维亚、热那亚等大学攻读法学。他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以后又相继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同年前往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
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一九一四年七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今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
“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他们高喊:“干起来吧!点燃图书馆的书架!把河水引来淹掉一切博物馆画廊,啊!看着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画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地飘浮是多么地开心!举起斧头铁锤毫不手软地捣毁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他们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于一九一零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服饰宣言》号召人们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未来主义真是无孔不入。
而未来主义真正目的是为了从传统社会的枷锁中将女性解放出来,并实现性别平等。因为这个,马里内蒂甚至为他的一个女儿取名为“莱特”,意为“光明”,而巴拉则给他的一个女儿取名“普罗派乐”,意为“推进器”,她们到世界各地宣扬自己的父亲是女权主义者,认为未来主义捍卫了女性的尊严,但她们的言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
几年后,未来主义的狂流很快就消亡了。此前,未来主义者们对自己的穷途末路似乎早有觉悟,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曾说道“我们中的长者才30岁,所以我们至少有十年的时间去完成我们的工作。当我们40岁时,其他更年轻有力的人们可能会把我们扔进废纸篓里,就像没用的手稿一样—我们希望会是这样。”这似乎又为未来主义蒙上了一层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
不过“正是这些观点的力量,而不是这些观点实现的程度,才使得未来派名扬整个欧洲;才使得它甚至在马里内蒂自己的才能、名誉丧失殆尽以后还能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作为上世纪初最早涌现出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流派之一,未来主义者们所代表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打破传统权威的勇气,给了那个时代艺术家进行自我发掘和自我表现的冲动。同时,未来主义者对于现实生活和新材料的敏感使它成为一个影响深刻的文化现象,并一直延续在我们今日的文化和艺术中。
正如莱布尼兹所说,“现在孕育着未来”,马里内蒂及其身后的未来主义者的阵营,最终没能实现他们对于未来的夙愿,而最终走向自我瓦解。但他们对时间、空间,对这个世界既有秩序的反叛,却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和希望。
后记: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