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的味道,我知道
2017-05-25袁于杰
袁于杰
老搪瓷,新设计
玖申团队的成员大都是学设计出身,有的还有留学经历。开阔的视野,让搪瓷在他们眼中有着别样的光彩,落伍的搪瓷有历史、有情怀、有故事,经过专业设计创作,搪瓷是可以变身成时尚产品的。“先从图案入手,保留一点中国特色,同时引入现代时尚设计概念。”这是这群年轻人对玖申搪瓷最开始的定位。
《收获》搪瓷杯,是玖申的第一款产品,绳结、编制、线条交错的花纹象征田野、丰收的景象。在构思设计时,团队成员偶然在散步时看到一片麦田,附近还有农民在编箩筐。这让他们怀念起了小时候在家乡的时光,散漫又温暖,而不是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冰冷感觉。《收获》之后玖申也迎来了更多收获。
黑曜石般的底色,边缘涂金色,花纹如水中浮动的树影,在盘面流淌,这是玖申和上海平面设计师秀子合作的全新系列“流金树影”;粉色的盘子,明黄色的笔记本,两只富有意式幽默感的涂鸦小鸡,是玖申跟意大利一位年轻设计师合作设计的鸡年限量餐盘和文具。与众多设计师合作,为玖申搪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给了团队成员另一条思路。
“很多企业从日用品入手,先做相对便宜、能大批量生产的产品,等赚了钱再去做有文化的东西。但我们的搪瓷,从一开始就定位要做品牌,先构建文化内涵。”臧洁雯说。他们把目光瞄准了时尚圈,与服装店、时尚买手店合作,再逐漸进入日常生活用品的圈子里。
梦想的重生
如果说《收获》是玖申的第一次收获,是年轻一辈人梦想的开始,对创始人之一谢贤的父亲谢党伟来说,《收获》就是他梦想的重生。2002年国家对产业进行调整,搪瓷厂关闭,谢党伟成了国营久新搪瓷厂的最后一任厂长。当时厂里的工人都走光了,只剩这位老厂长自己把剩余的搪瓷产品搬上集装箱。从1978年在搪瓷厂做喷花工,到工厂关闭,搪瓷在谢党伟的人生中占了24年。
谢党伟家里有2 600多件搪瓷藏品,从民国到现代,俨然是一部搪瓷的百年发展史。儿子谢贤算是伴着搪瓷的故事长大的,从小无论日常使用的,还是家里摆放的东西都与搪瓷有关。
长大后谢贤去往意大利,学习工作之余,帮父亲收集搪瓷器皿,伴随谢贤成长的搪瓷,在他眼中有了变化。那时,谢贤就有了复兴搪瓷的想法。回国后,谢贤和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创办了玖申搪瓷。“玖申”音近“久新”,这个名字代表着久新的重生。
玖申创办后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选择工厂。随着搪瓷渐渐退出国人的生活,要找到一家好的搪瓷工厂很不容易,几位年轻人跑遍了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各大工厂,都很难达到他们要求的工艺标准。尤其是2002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国内做搪瓷的工厂慢慢转去做不锈钢这种便宜好销的东西,做搪瓷的好工厂也屈指可数。“我们当然希望可以使器型更丰富,细节处理更讲究。但目前国内工厂因为都是做批量的出口单子,对细节把控上不太讲究。”
在谢党伟搪瓷界朋友的引荐下,他们找到一家日资企业。工厂只做出口日本与欧洲的外贸单,听了玖申的故事和这群年轻人的理想后,工厂答应从小单开始做,至此达成了合作协议。
“任性”的要求
日用搪瓷品生产,一般分制坯、制釉、搪烧、贴花4大工序。科技时代,有了大型设备,制坯过程变得简单。但之后还要经过酸洗、干燥和整理才能进行上釉和搪烧。没有特意避免使用以前的工艺,玖申选用贴合器型的方式涂搪,这样使得产品更加细腻。
最重要的步骤——贴花,是最能体现搪瓷手工艺感的工序。“我们对贴花要求严格,歪了一条线都不行,歪了就要重新贴。”本来一位贴花工人一天可以贴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产品,但是贴玖申的图案,即便是熟练工一天最多也只能贴十几件。2016年春节,玖申出了第一批货,但贴花却不是很理想,团队成员们在工厂蹲了三天三夜,让工人把已经贴好但还没烧制的产品通通浸在水里,把花纸一张张撕下来重贴。玖申不仅讲究工艺,制作用的钢板和瓷釉,也是目前国际市场上能采购到的最好原材料。
最初,团队加上谢贤的父亲也只有4个人。常常是白天做设计、跟工厂讨论工艺、写文案、跑销售;晚上,几个人还要一起坐在地上包快递、点货、整理仓库。有时候订单多,连饭都没时间吃。团队两个女生都被培养成了女汉子,扛箱子搬货不在话下。那时候跑销售,成员们都一家一家去沟通,也借助一些平台来帮忙推广。也会发微信群、朋友圈,让朋友帮忙转发,他们自己也笑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路有苦有乐,玖申收获了很多。他们想突破,让产品不再只是装饰图案的创新变化,还会更多地考虑产品器型和功能的变化。“器皿跟食物一样也具有时令性,夏天更适宜用搪瓷和玻璃器皿,而冬天则适合用陶瓷。他们想让玖申的搪瓷与人、与生活相连得更紧密,同时又不失美感。”
从一张铁皮到一只成型的搪瓷罐子,需要20多道工序;从搪瓷诞生到产业辉煌、没落,是百年的光阴;从久新搪瓷到玖申搪瓷,是两辈人的坚守和一个品牌精神的延续。当你用搪瓷盅喝着糖开水时,那股甜味,就是搪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