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秤”传人
2017-05-25刘梦雨
◎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良心秤”传人
◎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随着电子秤的广泛应用,杆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湖北武汉新洲区邾城街上的“江正兴秤铺”却远近闻名。现在,江正兴的品牌传到了江玉珍、江远斌姐弟俩的手中,诚信传家、恪守公平的家训依然延续着......
杆秤,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千百年来,秤杆挂上秤砣,秤盘装上物品,秤杆高低、秤砣轻重、定盘星错落排序......决定着能否权衡得准确公道。
随着电子秤的广泛应用,杆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湖北武汉新洲区邾城街上却有一个秤铺远近闻名——江正兴秤铺,记者来到这个隐身于闹市中的杆秤老字号,门口斑驳的木牌匾上方方正正的写着这五个字。江家秤因为准确公道、分毫不差,被乡亲们称作“良心秤”。现在,江正兴的品牌传到了江玉珍、江远斌姐弟俩的手中,诚信传家、恪守公平的家训依然延续着......
200年传承 匠心始终
刨秤杆、包秤头、钻卡眼、装秤卡、校砝码、分秤星、钻秤星、钉秤星、水磨秤星、抛光打磨,其间反复校准,江家人五代将这十余个步骤重复了200多年,经手的杆秤不计其数。
“江家秤”的由来要从清代嘉庆年间讲起,江氏江载德在红安拜老艺人学做杆秤,后因战乱,江家第三代传人江彩芹拖家带口从红安逃至新洲落户,继续做杆秤生意,并开了制秤作坊,取名“江正兴秤铺”。那时举水河货运繁忙,南来北往的船只带动了工商业发展,沿岸货运、买卖都需要一杆秤,就这样江氏家族与秤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平公正,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江玉珍向记者解释着“正兴”的内涵。
江家族谱清楚地记载着江家秤的渊源历史:第一代江载元,第二代江士洲,第三代江彩芹,第四代江绍林、江绍德、江绍润。到江玉珍与江远斌,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
“你看,这张照片中间的是我的父亲母亲,上面的是大哥、二姐、三哥、四姐和六弟。”江远斌从一个铁盒中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张发黄的全家福,向记者一一介绍。
江家做秤的手艺原来是传男不传女,不过这一规矩到江远斌这一代被打破了。“那年我12岁,哥哥进了轻工机械厂,弟弟只有4岁,当时父亲的身体不好,怕这个手艺没人传承,我才把这个手艺传下来的。”就这样,江家做秤的手艺便交到了刚刚小学毕业的江玉珍手上。
为打造一把好秤,江氏秤铺打破一般作坊用铅丝做秤芯,用铁皮包秤杆的传统制作方法,改用铜丝和铜片,一杆秤用上数年也不会锈,秤芯清晰如初。这让江家秤声名远播,制作各种型号杆秤的人络绎不绝。
做秤虽不难但涉及的门类多,全部是手工制作,好的做秤人木工活儿、打铁的活儿都得会,铜皮、秤盘、砣都要自己做。“以前做秤,买回来的都是方木头,用刨刀先经过粗刨、然后精刨,还要水磨,这样反复靠右手操作,现在年纪大了,右手臂、腰部、天一冷就蛮不舒服。”从江远斌微微驼的背和粗糙的双手不难看出多年做秤的辛劳。
钻秤星是制作杆秤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就是拿着雷公钻一个一个地盯着钻星,每个秤星约1毫米深,在钻洞中填入细铜丝,而后隔断、锤实、摩擦平滑。一把15公斤的秤要钻300多个眼,很伤眼睛。尽管如此,姐弟俩在制作过程中也一点不会降低标准,与其说卖的是秤,不如说卖的是匠人们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电子秤逐渐普及,现在上门来买秤的好多是作为收藏。”江远斌说,为了让杆秤便于收藏,江家的纪念型杆秤同样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秤杆是一根根刨出来的,铜秤盘是手工锤打的,秤砣是自己在家里用火炉熔化铜水后浇注出来的,秤星是手工用铜丝一个个灌进去的……每一道工序都不敢怠慢,只是为了制作出更加精致、称重同样准确的纪念型杆秤,让收藏者更明白江家杆秤的“规矩”。
“凭良心做事,过得心安”
做秤手艺精湛,不少人慕名而来购买杆秤,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动歪脑筋的人。江远斌的女儿江秀云和弟弟小时候住在店里,“见识”了不少找父亲做短秤的人。
“记得有一次,一个鱼贩子找父亲做短秤,被父亲严词拒绝,他生气对父亲说‘你这个人真苕,有钱不晓得赚。’”江秀云解释说,这是新洲话,意思是你这个人真傻,有钱不知道赚。
江远斌对女儿说:“做手艺的发不了财,我们不跟别人比,凭着良心做事,即使生活条件差一点,起码过得心安。”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后辈。
“江家做秤是凭手艺吃饭,手艺人要讲规矩。”凭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的老话,江玉珍、江远斌心中的公平、公正始终没有倾斜。
什么是做秤的“规矩”?江远斌说,一是经久耐用、质量好;二是要计量准确,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为缺斤少两的“短秤”。
“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不做亏心事,夜里敲门心不惊。”江玉珍的这些话语虽朴素,却饱含哲理。
秤不准的秤常常是秤上动了手脚,最常动手脚的地方就是“叨口”,叨口向前向后弯一分,秤出来的斤两可能就差了十分之一二。“一百斤的东西如果在主叨口上动手脚,把它向前或向后移动两毫米,就会造成7/8斤的误差。”在江远斌心中,这是做秤的“红线”,不能碰更不能破。
2014年2月,江家迎来了最大一笔订单——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订购10公斤规格的杆秤800根。这些“良心秤”,被作为“礼品”送给省内各营业网点,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诚实守信。
800根的大订单让江远斌一家既喜又忧。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2杆秤。
“反正是礼品秤,管他准不准呢。”“从其他秤铺买来,贴上江家的标签不就行了。”......不少人给江玉珍、江远斌出主意。但是姐弟俩不为所动:“能做多少做多少,图钱砸招牌,不是江家的人!”最终和银行商定,每月至少供应50根杆秤的分批供货方案。
这些杆秤采用手工制作,耗时14个月,最终在2015年4月交出了760杆秤。“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做到晚上9点多才休息,连洗碗的时间都没有。”
江家良心秤的事迹被报道后,来店铺买一杆秤留作纪念的人突然增多,最多时一天来了十几位买家,杆秤一时供不应求。有人悄悄提醒江远斌:何不趁机涨价,多赚点钱?江远斌却说:“一杆秤的成本只有这么高,生意再好也不能涨价,我们还要想办法把秤做得更好。”
以10公斤规格杆秤为例,1995年每根16元,2003年开始涨价,去年基本稳定在60元左右,2015年涨至75元。人们冲着江家秤的金字招牌而来,并不在乎价格,但江家秤从不随意抬价。
“能影响多少影响多少”
“老江啊,我以前在武汉卖水果,那个时候都是七两秤、八两秤,十几年前,我在你家做了杆秤,你劝过我的,叫我规矩做买卖。后来又到新洲卖蛋卷,做了二十几年的生意,没有扯过皮,还是你说得对。”像这样受到江家人影响,踏踏实实做生意的人不在少数。
“能影响多少影响多少。”带着这样的信念,江远斌不厌其烦的劝说着每一个想要做短秤,投机取巧,只关注利益,不踏实做事的人。
1994年,一个棉花贩子到江家来,想做一杆150斤的秤,希望秤100斤可以多收两斤进来。“你不知道,在田间地头收的棉花水分含量很高,我收回家后经常掉秤,有时还要亏本。”面对棉花贩子看似“正当”的理由,江远斌说:“水分的损失是个明账,在秤上做手脚是暗箱操作,不能做!看起来这一杆秤很小,但是不能因为这一杆秤坏了我们祖上几代人传下来的的规矩。”
“在电视上看到你们江家200年专心之作良心秤的报道后,对江家精湛的制秤工艺、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家风,以及你们的人生信念、精神品格感到无比的敬佩!......”2014年2月,江远斌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青岛的来信,这位江家秤的“粉丝”在信中写道:我迫切想要一杆江家秤,让这杆秤时刻立在我的心中,行在我的家风中、为人处世中、干事创业中。
就这样,江家良心秤感动、感化着越来越多的人,而这种力量正是来源于江家人祖祖辈辈对“诚信”理念的坚持。
武汉周边大大小小的顾客商贩,多年来都只认江家的秤,如今新洲、红安、麻城等地的商贩们下乡做买卖时,常以江家做的秤为金字招牌招揽生意,买东西的顾客只要听说是江家的秤也都会放心地购买。
新洲区三店街的居民徐学峰走村串户,收了20多年花生、棉花等农产品,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就在江家买了一杆秤,一直用到现在,其间只到江家秤铺修过一次。“江家秤准是大家公认的,我走村串户收花生的时候,农户问我用的是哪家的秤,我说是江家秤,他们就很放心。”徐学峰说。
2015年10月,江玉珍、江远斌两位老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江家人传承了200多年的江家秤精神被更多的人熟知。
“爷爷,我们能不能到您做秤的地方去参观?”江远斌笑着说:“欢迎你们去看看。”
“奶奶,你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还有什么困难?”江玉珍说:“生活困难一些都不要紧,最怕守不住先人的规矩,坏了良心。现在我们挺好的,没有困难。”
在武汉市民大讲堂现场,长江日报小记者团等听众不断向姐弟俩提问。浓重的方言让台下的观众有些不大好懂,但江玉珍、江远斌姐弟讲述的故事依然深深打动了大家。
“想要把这门手艺记录下来”
江远斌今年63岁,仍坚守着秤铺,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良心秤的传承,一方面是精神上的,一方面是实物上的。精神上的我并不担心,有这么多媒体的关注,相信良心秤诚信兴业的精神,会一直传递下去。”在武汉市民大讲堂上,江远斌吐露心声,道出了他的担忧,“而我真正担心的,确实是实物上的传承。”
现在,江远斌正谋划着把自己多年做秤的心得体会以及传统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写下来,让后人看得明白。“我正在查现在的技术资料,用现代的技术标准和传统的制作手艺对接起来,把传统手艺人口述的流程与现代的专用名词衔接起来,这样江家秤就不会失传。”
除了想把手艺记录下来,江远斌还希望能做个小型“杆秤博物馆”,把老手艺、老工具保留下来。“就算有一天做不动了,还能通过博物馆,告诉更多人良心秤的故事。许多最原始的老做法,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了。做个博物馆,就是留下这些工艺的印记。”
为了让这门手艺被更多人了解,他开始研发纪念型杆秤,却依然还是那么“犟”——做出样品后,公司工作人员觉得秤砣有些沉了,想换个轻点的秤砣,江远斌拒绝了:“什么样的秤杆配什么样的秤砣,你要我换小秤砣,那秤杆也要改。”
2016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洲“江家秤”上榜。
“秤盘新,秤杆正,定盘星就是守诚信;五代传承留美名,新洲传奇江家秤......”江家人世世代代毫厘不差诚心做秤的故事被人熟知后,一首名叫《良心秤》的歌曲也在新洲传唱开来。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一杆秤的公平体现了整个天下的诚信的程度。江家人做一杆不差毫厘的秤凭得是技术,但是祖祖辈辈做秤始终不差毫厘,那凭得就是做人的良心。
【记者手记】
守 望 匠 心
在“江正兴秤铺”,50多杆秤从长到短鳞次栉比地挂在墙上,墙上的秤卖走了一批又一批,这一批又一批的秤见证了江家人对手艺的坚持,对诚信的传承。
一次,有人找到江远斌,想让江家做把短秤,“一斤短个一二两就行,绝不说是江家秤,谁也不知道是你做的。”江远斌坚决地回绝道:“我知道是我做的。”一句“我知道是我做的”看似简单,却是无数次扪心自问的第一反应,也蕴藏着江远斌对这份祖传家业的无限珍重。
采访过程中,江远斌回忆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档电视节目,“记得那是90年代,中央台做了一个节目,一辆车沿着国道开,路上有卖西瓜的。只要是规矩秤的,就奖他一台电视机。一路下来,竟然大部分都是短秤。我当时心里很难受,以前我们手艺人不是这样的。”可能大家不以为然的一档电视节目,却给了江远斌内心极大的震动,也坚定了他继续做公道秤、良心秤,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决心。
记者离开江正兴秤铺时,江远斌站在门口很久才转身回去,微驼的背蕴藏着无限的正直。愿这份正直被更多人知晓,让更多人了解并吸收,从而使这种坚持诚信的品德刻在每一个人心里,行在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里。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文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