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键 事半功倍
2017-05-24叶莉莉
叶莉莉
摘 要: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中段习作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点击其中的关键词:兴趣、观察、积累,谈我校在探索中段习作教学时几点成功的做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关键词:观察能力;随文练笔;微型日记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的“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讲方法的“审视”。观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下马看花”,层层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的观察能力有限。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是习作训练的重要一环。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姿态、结构、变化、声音等方面,指导学生去仔细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具体写下来。根据学科整合思想,整合科学课的观察内容,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内外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有意识地布置了观察蜗牛、蚂蚁、凤仙花,校园的雪松、广玉兰,回家种豆芽、种蒜苗、种水仙花,观察家养的小动物等一系列观察主题的习作任务。在习作实践中发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觉得有东西可写,好多同学的观察日记都达到七八百字。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变观察为习作的“源头活水”,使学生能写出形象生动的好文章。
二、高举随文练笔的旗帜
叶圣陶老先生在《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指出:“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新课改以来,对读写结合又有了新的观点:强调阅读教学要文意兼得,依文得意、据意识言、学会表达。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前杭州大学朱作仁教授从写作心理的角度提出,模仿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中介是必不可少的。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对帮助学生写好文章,逐渐提高作文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特别重视随文练笔点的设计与训练,并小结了以下的练笔方法:(1)练在文本空白处,练在对比深化处,练在典型语言处,练在拓展延伸处。(2)精彩句段练仿段,典型例文练仿篇,推陈出新练改写,顺水推舟练续写。
三、倡导“微型日记”的形式
当快餐式的阅读生活,功利化的写作指导搭上了小学生“习作”这条船时,我们看到了文笔的华美、立意的深邃,但却失去了习作教学中最重要的“真我”。习作应是抒真情、思无邪的,还原学生的真实、真知、真性、真见,作文教学才能是“彼岸花”,即使不能摘取,也必会存活于心。
日记在促进学生的习作情感方面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了条件。因为日记注重的是写“放胆文”,不刻意强调、规范写作上的技巧,只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手写我口”。
可以说,命题作文是“要我写”,是无材料可写而硬挤,只能是搜肠刮肚,东拼西湊;日记是“我要写”,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因而情文并茂的佳作不断涌现。实际上,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感受的一种分析思考过程、综合提高过程。因此,长时间地写日记,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命题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题材,最终解决作文题材虚假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做一件事情不难,但每天要做这件事情却很难。再加上中段学生课余要完成好几门功课的作业,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坚持让学生每天写日记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日记简单化——微型日记,就像电脑时代的名词“微博”那样,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习作方式。
我的学生正处于三、四年级的中段学习,这两年的实践证实,积极倡导微日记的习作形式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积累习作素材的一条好途径。
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文学手段,它是作者主体意识的刻意追求,因而表现出与一般语言不同的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层次,进入了欣赏的领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语言的识别、接受、赏析能在较高层次上进行,领略其优美隽永的妙处。
总而言之,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作的初始阶段,对习作充满了期待。通过合适的途径,给予正确的习作引导,会为他们今后的习作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
[2]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编辑 贺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