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现今教育的启示
2017-05-24潘歆
潘歆
摘 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育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教育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與方法。从理论由来、内涵及其对教育的启发进行分析,将最优化理论与现实的教育教学联系在了一起,并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启示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最先是针对当时苏联基础教育出现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业难、效果差、厌学情绪严重等种种问题而提出的,是为了促进学习,改善当时的教学情况,提高教学水平而产生。巴班斯基提出该理论旨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该理论仍然在教学中有着一席之地,指导着教学的进行,那么该理论在现代教学中对我们有哪些新的启示呢?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班斯基提出并详细阐释了六条有关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则,即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准则;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符合科学价值与实践价值准则;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可能性准则;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学习该材料的时数准则;符合国际上设计选择相关教养内容的经验准则;以及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这些准则一方面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指导了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则,巴班斯基针对教师如何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程序,分别是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从而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能够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能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区别对待学困生和优生等。在这几个步骤中,巴班斯基着重强调了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要求教师课前熟悉并研究教学内容,安排好课时,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巴班斯基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认识到不同学生在知识与认识上差异的存在,进而要求教师差别对待学困生和优生,以不同标准衡量二者的学习情况,这点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现阶段的教学中有着重要影响。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等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因此,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要掌握如何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有效地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或几种方法。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个类型: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在每一类方法下面,巴班斯基同时描述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对每一种方法的性能、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应该如何合理使用都作了详细解释。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彼此间相互关联,师生在各方面又有着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来选择教学方法,进一步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灵活运用。
我们现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创新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重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切忌一堂课甚至一个阶段的学习只采用一种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差异,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样。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远远不是单一教学方法所能达成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组织与配合。教师除了要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下,学生以望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与相互影响直接关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自古以来广泛受到诸多学者与教育家的关注。巴班斯基也意识到这一点,从最优化的角度出发,为我们表述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所离不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
巴班斯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巴班斯基认为,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不对学生的特点和周围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教师就不能将教学与教育任务以及教育影响的手段具体化,以至于造成课堂教学计划的公式化、教师行动的盲目性。基于这一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办法。其次就是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其中这个大纲应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技能和技巧、文化素养等等。再次需要一套研究学生的方法,例如谈话法、观察法、诊断性作业等等。在当时那个时期的诸多教育著作中,巴班斯基是为数不多的详细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并进行论述的学者之一,从这点看来,这正是巴班斯基对传统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于教师方面,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研究。学校领导不仅应该对教师进行评价,也要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方便他们探索研究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方法。巴班斯基论述教学过程的时候曾指出,没有教师和学生间的活动,没有他们二者在教学上的相互作用,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不管教师如何教授知识,只要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或体验到该活动,那么教学过程实际上没有进行,教学上的相互作用实际上也并没有发挥出来。由此可见,师生间的相互作用是教与学的规律之一,是我们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因材施教
巴班斯基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讨论了为预防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措施和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巴班斯基对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缺陷,提出了实施最优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克服的途径和一整套具体建议。
同时,巴班斯基还指出了运用最优化思想所取决的条件:(1)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科学教学法训练;(2)改进研究学生的方法;(3)保证良好的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和精神心理条件。其中,研究学生个性是最优化教学顺利进行的最重要条件。我们现今的教学,强调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天性的释放,而巴班斯基对因材施教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强调与推崇的“教育会诊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视野与新的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付宝威,曹纯,郑一筠.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2-156.
[2]巴班斯基,波塔什尼克.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M].利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