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5-24吴朝霞
吴朝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发展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那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的前提下培养创新能力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有敏锐的观察力,才会进行创新。要使学生学会观察,老师就要正确引导。例如,在教学《鱼儿游游》时,我事先准备可供观赏的漂亮的鱼儿让学生观察,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画鱼,不一会儿学生画好了,我把学生的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互相评议:“谁画得好?为什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鱼儿游动的姿势真好看”“鱼儿是靠鱼鳍和鱼尾游动的”……这时候学生有了强烈的欲望,想再画一张,于是让学生再画一张,我把学生的作品再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观察有什么不同。第三次,我播放鱼儿在大海里游动的视频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海里还有各种不同的鱼、珊瑚礁、海星、水草等,了解了鱼儿在海底的生活环境,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就创作出很多有关鱼儿的有趣画面。又如画主题绘画《繁忙的街道》时,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了解街道上匆匆的行人、车辆,行人的动作和不同车辆的形状、颜色等,从而使学生创作出表现繁忙街道的画面。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美术知识,又懂得了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
二、让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可拓展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观察基础,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酝酿,便会把丰富的生活观察灵感凝聚于画笔之上,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所以,在引导学生创作时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物体再进行想象,想象时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形状、色彩、质地和纹理进行联想。如,在教学《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动物身上花纹的纹理、颜色、形状后想象,由斑马的花纹大家会想到斑马线,由斑点狗我们会想到利用斑点狗身上的花纹设计的服装;又如,通过观察石头的形状进行想象创作小动物;看到松塔皮的颜色和形状学生会想到鱼鳞,从而创作出用松塔皮粘贴的鱼儿画面等等。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还可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几个事物联系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还可以通过对比产生骤变的幻想。只要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脚印的联想》一课中,用不同小动物的脚印组合添加出各种人物形象、动物形象以及其他各种生动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小学生的思维充满着智慧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总是对一些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正是这些想象造就了很多艺术家、发明家!因此,我们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不要指责孩子画的蓝太阳,不要指责孩子画的各种“抽象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今天的小调皮变成了明天的大发明家!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只有在学习中真正地以客观事物为立足点,以生活为基础,认真观察、记录生活,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的:對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引领学生开阔视野
小学生天真可爱,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教师的范例作品以及学生作品、大师的美术作品,如:带领学生参观哈拉新村文化馆,欣赏大师的美术作品以及民族文化图片,既能吸取大师作品的精华,又能在脑海里储存一些民族画面、民族元素,将其内化,积攒创作素材,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各种少儿美术作品展,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
四、走进大自然,通过写生积累创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春天以淡彩的方式画一画刚发芽的绿树;夏天去看看红花、绿草,画一画江水、渔船;秋天画一画收割的农民、金黄的麦子;冬天画一画皑皑的白雪。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描绘市场里买菜的人群,修鞋的情景,社区老人扭秧歌的画面等等。学生体验着美术写生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积累了创作素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何愁创作不出生动而新颖的画面呢?
创新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挖掘学生身上创新的潜能,用恰当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张扬学生个性,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适时点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美术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要以新课改理念辅导学生,要以更新的视角,跟上时代步伐,为培养新时代的美术创新人才而努力!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