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2017-05-24王占芳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接收教育,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法;愉快教学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法,是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环境的设置、模拟,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或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以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于是我经常运用表演的方法来创设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前,我先让孩子回家自己读课文,会查字典的查字典自学生字,不会的可以先让爸爸妈妈读给自己听,听完之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这个小故事。上课前,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演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大部分生字,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采用表演游戏的方法创设情境,主要用在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形象比较突出的童话类课文学习中,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狼和小羊》《小马过河》等。在遇到这类课文时我总是努力去做,收效甚好。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学习
情境的创设能很快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感情和思维都直接切入课文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经常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环境里学习。还让学生在习作中去实践,小学生的习作必须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作基础,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或者布置学生在家里做一些事,然后写出观察的结果或者做事的经过。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思体验,在此基础上写的习作才言之有物,真实感人。
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根据创设情境的具体目的,结合本班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世界里学习
音乐,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因为《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为了再现意境,我采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课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学生对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歌曲声中,学生再次体会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发,对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故事的氛围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尤其是古诗,一般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学生对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想内涵理解不深。为什么“倍思亲”呢?为什么又“少一人”?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有所考虑,必须创设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比如:要过中秋节了,自己的爸爸有事外出没在家,你们家就会少一个人。学生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就会更容易些,感受诗句表达的内涵和意境也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內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影响学生的情绪,在浓浓的情感中,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要有所改变。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节省了时间,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而且使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谢瑜德.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体验[J].甘肃教育,2013(23).
[2]王振峰.谈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3(23).
作者简介:王占芳,男,1964年12月生,现在工作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怀安学区,一级教师。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