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如何对农药经营户执法检查

2017-05-24郑苏琴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6期

摘 要:农业综合执法在农业行政执法中起着把好农药经营关,杜绝不合格农药坑农害农,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作用,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根据日常执法检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执法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执法方法和经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防、消灭、控制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作用,是为农作物提供保护和治疗功效的一种特殊商品,为了将违规农药产品堵在农民使用之前,帮助农药经营企业认清违规产品,农业综合执法在行政执法中起着把好农药经营关,杜绝不合格农药坑农害农,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作用,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根据日常执法检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执法方法与经验。

1 亮证

进农药经营部门执法检查,必须有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执法人员首先必须出示自己的证件,让被检查人员搞清身份,目的。

2 检查

2.1主体检查

查看经营者是否有经营资格,查看其相应的营业执照,许可证,并进行核对核实。

2.2农药产品的检查

2.2.1查看门店内是否有国家禁止经营的农药产品。

2.2.2农药标签。农药产品标签必须有中文说明,否则一律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

2.2.2.1农药名称、剂型、含量。2007年12月8日农业部第944公告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农药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标签上应标注中文通用名称,且农药名称应显著、突出,字体、字号、颜色应当一致,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应当醒目标注在农药名称正下方或正左方相邻位置,字体高度不得小于农药名称的二分之一。

2.2.2.2标签上三证是否齐全。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文号,产品标准号。通过登记公告查询登记证号并进行对照。农药正式登记证号为五年,可以续展;目前我国农药的临时登记证为一年,可以续展,累积有效期不得超过三年;试验证号的农药不得销售。

2.2.2.3农药生产企业。农药产品标签只能标注本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不得标注其他任何机构名称。如监制单位,销售热线,技术支撑,总经销,总代理等机构名称一律不得标注。

2.2.2.4产品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作用,特点等,农药标签对产品性能的描述不得与农药登记标准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不符,不准随意扩大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2.2.2.5注意事项。要标明安全间隔期及农作物每个生产周期的最多施用次数;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农作物产生药害时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有益生物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情况;正确的开启方法;施用时的安全防护措施;该农药国家规定的禁止使用的作物或范围等。

2.2.2.6中毒急救措施。《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中毒急救措施应当包括中毒症状及误食、吸入、眼睛溅入、皮肤沾附农药后的急救和治疗措施等内容。有专用解毒剂的,应当标明并标注医疗建议。有条件的,可以标明中毒急救咨询电话等。

2.2.3以肥充药的产品。在标签上标注的是肥料的登记证号,但防治对象和用途引导用户认为是杀虫或杀菌。

2.2.4包装、外观检查。合格的包装材料结实,无破损,无泄漏,字迹清晰。可湿性粉剂疏松均匀、不结块,用手在外捏无团块和颗粒;乳油、水剂透明,无沉淀,无漂浮物;悬浮剂可流动,无结块,存放后有分层,但摇晃后能轻易浮起,成为均匀的悬浮液;颗粒剂应为均匀的颗粒,不应有结块和太多粉末。

2.2.5进、销货记录。内容包括购进产品的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购进产品的登记证号和批准文号等;购进产品的来源、数量和日期;销售产品的名称、对象、数量和日期。进销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

参考文献:

[1]《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及文书制作实务》.

作者简介:

郑苏琴,女,襄汾县农委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艺师。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中职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它能起到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的重要作用。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初中生的培养目标,又不同于高中生的培养目标。中职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心思复杂,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较差。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把课堂氛围搞得生动活泼,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确实是一个难题。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

一、端正教学心态,正面激励引导,激发学习活力

(一)赏识每一位中职生

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关爱。在中职生的记忆中,这些几乎成了“奢侈品”。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或多或少地经受过教师的否定甚至忽视,被同学及伙伴排斥,受到大家的斥责甚至打骂。可以说,他们的内心是相当脆弱的,特别需要教师的理解和爱护。完全接纳他们,赏识他们,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态度。如果教师对学生持厌烦、冷漠的态度,那么教师的情绪首先就失控了,还怎么去有效地教学呢?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渴求关爱的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当教师以赏识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就会快乐地传授知识,也会促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

(二)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真诚,真实地展现自己,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教师具有亲和力,像朋友般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安慰与鼓励,从而因受到真诚的感染和暗示而逐渐诚实地表达、袒露自己的内心,思维积极、情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评价模式体现灵活性

如何让职校学生走出阴影,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职校老师应考虑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这种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终极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如,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听课情况,还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课文的背诵情况。另外,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二、讲究教学技巧,注重教学互动,赢得课堂最佳效果

(一)开展“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讲一个故事”等形式,开展了“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等形式一开始实施,学生还感到新鲜,可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乏味。让一个学生“课前推荐好文章”,再让其他同学点评文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推荐者“其实我的阅读面还蛮广”的心理愿望。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听“推荐的好文章”时,注意用一句话概括所听到的内容,用一句话评析听到的人物;用一句话提取听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描绘听到的画面;用一句话展开想象――这种活动,形成了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常常让学生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巧设导语,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导语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成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因此要精心設计导语,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如:讲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佳句和名篇数不胜数,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佳句和名篇略举几例呢?一开始,同学们并没有马上说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提示了几首,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悉眠……”这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当我说到这里时,同学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们想到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范仲淹的《渔家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三)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一贯认识是:她是一个爱虚荣的人。可通过讨论,有的学生却认为,丢项链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得福,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便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开展朗诵比赛,并适时进行物质奖励

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我让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评出先后名次,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赠送磁带、笔记本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调控措施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语文多学无用,“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上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有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应让学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课堂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在课堂上既有ppt的铺垫、也有美妙音乐、更有影片欣赏,多角度的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学习兴趣;文学小故事、富有寓意的小品、涵盖古今的历史知识也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因此,今后的教学方向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到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笔者认为在讲“赋”和“兴”时可以引入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可以引用《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可以引用《纤夫的(转上页)(接下页)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这样就可以讲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更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可以采用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会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觉得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排除畏惧心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