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

2017-05-24汪坤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计算错误小学数学

汪坤红

【摘 要】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其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其智力发展,对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因此,分析學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错误;成因对策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技能目标作了如下规定:让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和分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能准确进行运算。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是其思维敏捷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计算方面的体现,它反映了这个人数学基本素质的高低。在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并要达到正确、迅速,同时要求方法合理、灵活。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背景

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有直接影响。许多老师因为学生在考试中出现计算错误感到很难理解,对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感到困惑。这一年来,我校的数学教研组全体老师把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及提高计算能力的策略作为课题来研究,让我们积极去思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现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

大家通过走访老师和调查学生,了解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注意力发展不完善,注意稳定性不高

小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小学生这个“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使他们容易产生计算错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的品质还很不完善,把27看成72是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尚待发展;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有研究发现,7~10岁儿童的注意力可持续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持续30分钟。因此在解答结构步骤较简单的题时,正确率比较高,而解答结构步骤较复杂的题时容易出错。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低年级的计算正确率高,而中高年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如低年级的原因之一。

2.粗心、不进行验算

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一开始就认为计算太简单,产生一种麻痹思想,做起题来就比较粗心,再加上做完后不验算,就很容易出错。如:用简便方法计算576-299=576-300-1=275.若做完后验算一下576-299个位该得7,马上就知道减1是错的,应该加1。

3.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特别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征是由现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出现运算顺序错误。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填空:4+46( )4+6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64和46不同的“弱刺激”。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所造成。尤其在特殊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所迷惑,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如:125×8÷125×8=1000÷1000=1;125+8×9=1000×9=9000;

276+236+764=276+764+236=1000+236=1236;486+391-209=486+(391+209)=486+600=1086等。

4.简算意识不强

简便算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重要途径。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些学生缺乏比较意识,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到了小学高段,计算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应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计算125×8÷125×8=1000÷1000=1学生只想到用简便方法而忽略了运算顺序。

5.短时记忆较弱、记忆错漏

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比如,在连续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像4020-199,学生很容易算成4020-199=3931,这就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

三、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计算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天天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教具演示,讲清算理;学具操作,探索感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重视感知,加强刺激;、加强辨析,比较强化;及时练习,巩固提高;注意反馈,及时纠正等等,还处理好笔算和口算的关系,合理安排口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认真审题、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总之,小学各个年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计算教学的系统中去理解教材,实施教法,使之上下贯通,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加强平时教学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促使各个年段的计算教学、整个学校的计算教学融合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祁儒祾.《青海教育》,2015(7):84-84

猜你喜欢

计算错误小学数学
量子计算错误识别能力提升十倍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循规蹈矩”,自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