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习得运用的课堂提问
2017-05-24陶晓玲
陶晓玲
汪潮老师说:“学习语文是理性的。”想想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总是行走在感性的边缘,总觉得对小学生来说不能太理性。感性的课堂到底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尤其自己到了高段,面对孩子应该习得的核心能力——写作能力,突然发现,六年级仍有部分同学的写作不能把握整体,不能准确、流畅表达,更谈不上恰当运用积累的优美的语句。
孩子的这种能力表现肯定是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反思我的课堂,虽然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怎么写,但是对语言文字的关注和辨析,对具体句式的发现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其实就是明确了我教学的问题。问题的发现和意识的改变需要有行动的付出。接下去的教学,我将更关注精彩语言的咬文嚼字、旬式和词汇的积累运用等等。基于以上的问题,课堂教学要明确目标,在具体环节的引导上更要关注课堂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
让问题明确地直指语言,通过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比如:《山中访友》一课。
师:作者把古桥比作什么?
生:老人。
师:怎样的老人?
生: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的老人是怎样的老人?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的老人。
师:文章后面哪些词语也写出了古桥如老人般德高望重?(引导学生关注后文的动作描写。圈一圈,读一读)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语言文字的辨析和运用
让学生抓住某一个文章中的关键词,通过同类词对比,能在恰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山雨》一课。
出示: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
师:幽静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寂静的意思。
师出示:僻静、安静、寂静、宁静、平静,先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再出示相关的句子进行填空、运用。
三、课堂提问要指向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写作方法,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山雨》一课。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雨中的情景的?
生:作者抓住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来写。
師:能具体说说如何描写的吗?
生:描写山雨是运用了两个比喻句。把岩石、树叶、绿革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手指在琴键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生:作者先总写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写颜色先写阳光下的多层次色彩,再写雨中的绿色,重点写了雨中的绿,突出了雨带来的生命力。
四、课堂提问要指向特殊句式的表达
关注旬式的表达,学生用恰当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山中访友》一课。
出示: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课文中的句式是以感叹词“啊”开头,充分地把感情表达了出来。整个句式是一个反问句。……
师:放入文章中,对比读读这两个句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以感叹词开头,对老桥的赞美感情更深切。反问句,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更轻松,更自在。
让语文课变得理性起来,尤其是中高段的语文教学,教师更应该关注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