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思路探究
2017-05-24林密蜂
林密蜂
摘 要:当前改革背景下,教师已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应的教学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努力。阅读教学占用的教学时间较长而且承担着重要的语文教育任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教学的有效与否。所以切实有效地抓好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边践行,一边思考,一边总结,发现抓一抓、拎一拎、连一连的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抓“点”;拎“线”;连“段”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环节,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最重,所占的课时也最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与否。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逐渐掌握独立思考和阅读的能力水平,在教学中关注真实的情感体会,加强对素材的持续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需要掌握多元的阅读方式,并且可以初步对经典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感受其中的高级趣味和情操,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同时还需要充分借助语文工具书来鉴赏文言文作品。在实际阅读中,需要探索什么,需要思考什么,在实际的教学目标中需要有明确的计划。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发展优秀语感并且积累语文素材。第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认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以及思考能力。第三,丰富文化底蕴,也就是吸收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精华元素,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内核。第四,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字文化的热情,使其树立伟大志向。第五,发展良好的品格。也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让学生发展对真理的追求,使其具备完整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良好地理解和赏析语文文字内容。正如上文所述,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侧重不同的内容,并不能只关注个别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中段的阅读教学有效,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例子来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笔者通过对自己多年的中段阅读教学过程的梳理和对他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学习,认为通过抓“点”、拎“线”、连“段”的方法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抓点”学语段
著名教师于永正曾经提出:哪里才是语文教学的亮点所在,什么是所谓的语文的味道。其实这些都在语文朗读和关键词句中。课文可以说是语文内容的基本单位,教师需要持续关注词语方面的教学,对于课文中比较难以理解或者十分关键的词语,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通常来说,一个语段是由一个句子或者多个句子构成的,想要掌握每段文字,需要先读懂每个小句子,而后连贯起多个句子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拓展相关的关键内容,从词句着手,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且透彻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1.抓关键词
(1)精準词语的推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要悟出文章传神的词语。有创意地咬文嚼字,是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锻炼词语造句的能力、培养语文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的好办法。比如,在讲解《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是从哪个语句中了解到邱少云纹丝不动的?根据其中的核心词汇“纹丝不动”开展教学,在教学中紧扣文本的内容得出相应的感悟,层层深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纹丝不动的表面意思,进而分析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内在原因,让学生想象纹丝不动的悲惨后果以及移动身体、暴露位置的严重后果。通过如同剥笋般的分析和深入,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多个角度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并且感受邱少云这个战斗英雄的光辉、伟岸形象。再比如,对于《怀念母亲》这个课文,教师可以把学生平均分成多人的小组,让学生探索课文中表现对母亲的真挚爱慕和无限崇敬的语句。教师需要在每个小组中选定小组长,并且让学生共同交流、积极主动地表达相应的观点内容。学生经过活跃的思考和探索,找到了类似频来入梦、抱终天之恨、寝不安席以及食不下咽等相关词汇,从这些词汇里他们感受到季老对于自己生母以及祖国母亲的万分怀恋。
《燕子专列》中,对“饥寒交迫”“不在乎”的追究琢磨,学生能很清楚地体会到燕子碰到的灭顶之灾和小姑娘救护燕子的决心和行动。
(2)探究反复出现的词语
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在于它最能体现文章内涵,表达作者情感,对课堂而言,往往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有些文章中,同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内涵深刻。抓住这些词语开展教学,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能够有效地利用关键词进行教学,证明教师有着良好的教学艺术,掌握了有效的教学对策。比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中,具体的课文中多次出现了文章题目这句话。教师需要让学生全面体会并且探究相应的语言,在课文中了解我国西部的繁荣以及发展,了解祖国老一辈无私建设者所付出的热血以及青春,他们凭借着智慧、勇气以及毅力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其中彰显着强烈的风险精神。在《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中,也多次出现了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国伟大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展现了两个国家的团结和比海深、比山高的感情。所以抓住“再见了,亲人”就能学好这些段落。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前后联系,体会这些词语每次出现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琢磨作者的目的和匠心。
(3)同类词的比较考证
有些语段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同类词语。他们开展比较研究、理解词语的不同含义是学习语段的重要方法。在《桥》这篇课文中,抓住“惊慌、惶恐;咆哮、怒吼;放肆、放纵”等词语开展讨论学习,经过朗读思考、揣摩比较充分地感受到老汉为救村民“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勇敢和矛盾,同时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丰富性和作者语言运用上的独特性,学习了不同层次可以有不同的词语表达方法。
2.抓关键句
一篇文章,如果事无巨细地去品味,费力且收效甚微。抓关键句教学就能收到片言居要之效。关键句,在课文的开头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在结尾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妙用。在重点语段中,关键句可在前可在后,也可在段中。例如,在《中彩那天》开头母亲的话便是“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作者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