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幼互动研究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
2017-05-24李丽
李丽
【摘要】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十五年来我国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本领域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为主,量化研究较为缺乏。(3)研究内容上,对于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以及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关注度较高,对于师幼互动的价值、类型和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尚可作进一步拓展。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内容分析;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49-05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研究既关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静态师幼关系,也关注教师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行为。〔1〕教师是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支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和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及其教学风格、教育信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师幼互动也是幼儿人际互动系统中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师幼互动的研究受到西方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也关注起这一研究课题。随着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师幼互动的研究方法则趋于多元化,不仅有质的分析,量化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内容日趋丰富,有对师幼互动类型作理论分析及实践探讨的研究,〔2〕有对师幼互动研究现状展开分析的研究,〔3,4〕有对师幼互动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研究,〔5〕有对师幼互动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6〕也有对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角色扮演、回应、情绪等问题加以探讨的研究。〔7,8〕
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师幼互动相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解析,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资料搜集
本研究关注近十五年来师幼互动研究的进展情况,因此,文献调研的时间段为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具体的做法是,由两名研究者同时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0~2015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关键词为“师幼互动”和“师幼关系”,共得到有效文献845篇,其中期刊论文781篇,硕士论文62篇,博士论文2篇。
(二)研究文献信度分析
本研究特聘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博士与研究者同时对研究文献进行编码,以考察两者的文献编码信度,即编码的一致性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编码一致的次数编码一致的次数+不一致的次数]×100%。
计算表明,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类上,文献编码的信度較高,分别为89%和93%。也即两位研究者对于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类较为一致,分类标准也较为明确。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幼互动研究文献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我国师幼互动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1世纪初研究文献数量还较少,2012年之后,研究文献数量进入峰值区,年均文献数量约为114篇。具体而言,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师幼互动问题,由此,2002年以后的师幼互动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与此同时,研究内容也逐渐多元化,研究人员构成日益丰富:既有理论工作者,也有一线实践工作者,还有政策制定者等。2010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关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系列文件的出台无疑对我国师幼互动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一时期的师幼互动研究不仅数量增加迅速,质量也越来越高。
(二)师幼互动研究的方法
师幼互动研究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很多研究会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对每个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统计。
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方法的运用与研究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理论分析、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结构性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量和实验法的使用者大多为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为主),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则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则两类研究者都会用到。
上表显示,理论分析法在2000~2004年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被采用最多,这里反映出的是前期研究主体为理论工作者,对师幼互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理论分析,如对师幼互动内涵、价值、理论基础的研究等。随着师幼互动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理论的不断丰富,师幼互动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因此,运用该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呈逐年增长趋势。
参与式观察法需要研究者深入师幼互动现场,对研究师幼互动的微观问题十分有效。2005年之后,采用这类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研究者开始关注特定情境中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访谈法往往是参与式观察法的辅助研究方法,因此,采用访谈法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呈逐年增长趋势。
结构性观察、测量、问卷调查和实验法属于量化研究方法。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相比,师幼互动的量化研究较少,原因可能在于师幼互动行为的评估较难量化。2005年以后量化研究有了一定的增长,尤其是采用测量法的研究在2012年之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以及对教师课堂结构、教学风格等的研究。自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学高级研究中心的Robert C. Pianta等研发出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以下简称为CLASS)之后,很多研究者运用CLASS对师幼互动的质量展开了量化研究,对课堂结构及教师教学风格等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研发的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统计发现,使用结构性观察和测量法的研究大多采用这两个评估系统展开。
经验总结和行动研究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研究方法。自2001年《纲要》颁布至2012年《标准》颁布,国家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明确,幼儿园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主动反思自己在师幼互动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因此这两种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一线幼儿园教师所采用。行动研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因此与经验总结相比,采用行动研究法的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慢。
总的来说,近十五年来,师幼互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研究者会选择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看,质性研究较多,量化研究较少。
(三)师幼互动研究的内容
通过文献梳理,研究者发现,师幼互动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师幼互动质量、师幼互动教育价值、师幼互动类型、师幼互动的现状、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具体而言,师幼互动质量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师幼互动的教育价值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师幼互动对幼儿情感、社会性、语言等方面发展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师幼互动类型研究主要关注师幼关系的类型、模式及构建等问题。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主要有对我国师幼互动现状的调查,对师幼互动特征、存在问题、原因、影响因素、对策等的分析。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主要是指对教师所采用的师幼互动策略,教师角色,教师提问、回应、引导、情绪、体态语等具体行为的研究。
统计分析发现,师幼互动研究内容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半数以上的研究为关于教师的研究,对师幼互动质量的研究最少。
1.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2004年,周欣运用CLASS初步探讨了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师幼互动质量评定,以及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因素等问题,〔9〕为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提供了研究范例。
2.师幼互动教育价值研究
马玲亚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师幼互动对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10〕李琛(2006)、刘晓晔(2010)考察了师幼显性和隐性互动行为对幼儿社会性、自我效能感、儿童社交技能等发展的影响。叶平枝考察了师幼互动方式和依恋关系对幼儿情绪情感和社交技能发展的影响。〔11〕陈友娟就师幼互动中的冲突探讨了其正向和负向功能。〔12〕王清丽考察了师幼互动对师幼和谐关系建立、幼儿活动主动性和创新性、教师课堂控制水平等方面的影响。〔13〕
有关师幼互动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05年之后。早期研究中人们尚缺乏对师幼互动教育价值的认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其教育价值被不断发掘。然而,师幼互动教育价值的研究在师幼互动研究中所占比例仍不高,需要研究者更深入展开相关研究。
3.师幼互动类型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师幼互动类型进行了探讨。黄娟娟、吴丽芳从发起者及互动内容、互动双方的行为动机、属性以及对彼此行为的期待等角度对师幼互动类型进行了研究。〔14-17〕2011年以后,有关师幼互动类型的研究较之前有较大幅度增加,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自身与幼儿的互动,相应的师幼互动类型不断得到丰富。
4.师幼互动现状研究
师幼互动现状研究占总研究内容的28.8%。对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主要是对师幼互动研究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包括对师幼互动主要特征的调查及分析,如对不同情境下师幼互动的范围、互动发起、互动反馈、互动性质等的描述与分析;〔18,19〕也有研究者调查分析了师幼互动中双方的情感特征及存在的典型问题;〔20,21〕还有研究者对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行为和问题进行了調查分析。〔22,23〕
对师幼互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有研究者认为,师幼互动具有情感性、双主体性、交互性、动态性等特点,〔24〕然而目前的师幼互动还存在幼儿主体地位缺失、互动模式单一、互动中负向情感较强的现象,师幼互动简单化、制度化,对幼儿自我意识等的建构具有破坏性。〔25〕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并保护幼儿的主体性,唤起幼儿参与师幼互动的积极性,营造充满爱意、温暖、平等、尊重的交互氛围,与不同幼儿互动时宜采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指导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合理的互动问题,关注幼儿的回答或反应,采用适宜的回应策略。〔26〕也有研究者通过文献调研,回顾并展望了国内外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27〕为我国师幼互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5.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占总研究内容数量的一半以上。统计分析发现,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教师显性互动行为、隐性互动行为以及教师策略三个方面。教师显性互动行为包括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回应、引导、言语等;教师隐性互动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角色、情绪、体态语、教育观念和行为、倾听等。
从图3看出,有关教师互动策略的研究最多,其次是教师其他显性互动行为的研究,对教师隐性互动行为的研究较少。
教师互动策略的研究主要内容为概述教师在不同类型活动中如何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以及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方法。如王进(2011)提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以加强师幼间的情感沟通。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显性互动行为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提问、回应和语言运用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的研究;二是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反思对提问、回应和语言运用等教师显性互动行为进行研究。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隐性互动行为研究主要也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师幼互动中教师角色定位、情绪类型和表现形式、身势语特征和类型、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等作量化或质性分析。二是对教师隐性互动行为的功能作分析,如教师的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功能分析、教师肢体语言对幼儿的影响、教师的控制对幼儿的影响等。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多来自一线幼儿园教师,理论工作者较关注教师显性的互动行为,对教师隐性的互动行为研究较少,无论是实践工作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不同类型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都较少。
三、建议
(一)重视师幼互动研究
从文献数量上看,十五年来研究者对师幼互动的关注有了持续的提升。然而,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系统,研究方法也不够丰富,因此,师幼互动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开展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
质性和量化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我国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后续研究应注意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
(三)深化研究内容
今后的研究宜对师幼互动的教育价值、师幼互动的类型和师幼互动的质量展开深入研究。目前,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28〕然而,目前我们仍然缺乏本土化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工具,建议研究者研发适合我国师幼互动实际情况的质量评价工具。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需更加关注教师隐性互动行为的研究,例如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隐性互动行为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園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
〔2〕〔17〕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儿园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分析〔J〕.教育研究,2009,(7):81-85.
〔3〕〔18〕许维.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以长沙市Z幼儿园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叶子.试析当前师幼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学前课程研究,2009,(3):42-44.
〔5〕陈金菊,周燕.师幼关系与儿童社会化〔J〕.教育导刊,2005,(8):4-6.
〔6〕〔19〕田方,黄瑾.不同类型和组织形式活动中师幼互动现状比较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22(6):8-12.
〔7〕谢秀莲,田茵.师幼互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策略探析:以大班健康领域活动“国王生病了”为例〔J〕.当代学前教育,2013,(2):21-23.
〔8〕许倩倩.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9〕周欣.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J〕.早期教育,2004,(4):6-8.
〔10〕马玲亚.对幼儿园师幼互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2):65-66.
〔11〕叶平枝.师幼关系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379(9):13-15.
〔12〕陈友娟.师幼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导刊,2006,(1):35.
〔13〕王清丽.师幼冲突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吴丽芳.师幼互动模式的问题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24.
〔15〕黄娟娟.语言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范型构建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3):32.
〔16〕黄娟娟.集体学习活动中积极有效师幼互动模式构建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3):79.
〔20〕巨金香.情感视域中的师幼互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1〕〔24〕张永红.浅析幼儿活动中的师幼情感互动〔J〕.长沙师范学院学报,2005,(4):52-53.
〔22〕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23〕李娜,张福娟,叶平枝.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特征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64-68.
〔25〕王铧营,陈孝余.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幼儿园师幼互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2):72-74.
〔26〕王朝瑞.师幼互动现状及策略的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Z2):25.
〔27〕呼琼霞,马珍珍.国内外师幼互动研究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4):4-7.
〔28〕BRIDGET K H,STACIE G G,MARCIA K.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guide:Measuring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EB/OL〕.〔2016-01-20〕.http://www.vbgrowsm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