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2017-05-24吴敏沈明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改进策略教学设计

吴敏+沈明欣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便成为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学设计之前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学情分析环节。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对学情分析认识不足、内容不明确和分析方法单一等问题。笔者正是从存在的这些问题出发,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并提出学情分析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改进策略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尊重和关注学生,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便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步。对教师而言,学生的情况非常复杂,个体差异普遍存在,如何在教学之前更好地了解学生,以使教学能从学生出发,满足学生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是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通常被称为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笔者将学情分析定义为:总体上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包括学生的已知、需知、未知、能知和想知,是教学设计中的必备环节,既涉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方法和态度等,又有新知识学习前的兴趣和需要。

一、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

2011年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准确科学的学情分析对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认识、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的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对学情分析的重要性有较普遍的认可,意识到了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分析是有必要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学情分析想当然、学情分析泛化和学情分析窄化等问题。

大多数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往往只是基于一种假设和教师想当然的推测,“有时甚至完全建立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判断或者浅层次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角色位置代替了学生应有的位置。教师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学生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1]教师对学情分析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而得出的猜测性结论,在学情的关注点上,教师往往对学生的优点和优势给予较多的关注,而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到底会遇到什么困难,遇到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对等方面却很少关注。学情分析泛化体现在,一些教师的学情分析往往过于笼统抽象,与教学设计割裂,无法对课堂教学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缺少针对性。而学情分析窄化,则体现在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只根据教学的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的学情,而缺少对学生背景的分析,看不到学生发展的整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不明确,多浮于表面

伴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全面展开,“备学生”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从“备学生”到“学情分析”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不断尝试的集中展现,但是有不少语文教师仍然对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把握不清,往往忽略一些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和内容安排处于割裂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难以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2]学情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学习态度的端正程度和年龄特点等。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停留在“学情分析”的浅表层次。教师们在教学中把了解学生等同于了解学生的天性和背景,而把“了解学生”的核心内涵,即“了解并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和他们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状况”给遗漏了。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学情分析的内容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原有知识、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法能力,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风格缺乏关注。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单一,多经验性判断

教学设计时学情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学情分析方法单一。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法:一是课前布置预习思考题,上课前询问学生是否看了课文,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或者让学生谈初读作品的感受;二是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在教学互动中把握学情的变化;三是通过作业反馈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四是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判断,并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缺乏学情分析的方法意识,对学情分析方法的认识含混不清。如多数教师会采用课前布置思考题以及课堂提问和测验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却很少有能通过日常沟通交流、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不少老师在学情分析时候是凭借自己或者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判断的,如“根据几位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的反映,加上我本人的教学经历,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有以下特点……”这是一种经验判断,缺乏理性和科学性。

二、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案例

教师的学情分析多是隐含在某一教学环节的“設计意图”中,有的教师则是在做“教材分析”或“文本解读”时,加入自己对学情的理解与认识。笔者现将部分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案例展现如下:

(一)“年段特点”分析

1.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新课标对九年级学生小说阅读的要求,在样式上仅止于“了解”;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曹权,《狙击手》教学方案之二,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学生到了高二,阅读有了相当量的积累,常见的文体也都尝试写过,正进入加深对写作的认识,促进写作素养整体提升的关键期。(卢军良,追求真实之美——《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教学简案,语文教学通讯,2015,(6))

(二)原有基础和能力分析

1.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往往在表层滑行,而通过对文本精妙的言语形式的品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哥斯拉兄弟以性命为代价坚守理想的品质的深切体验。(彭玉华,《在鉴赏文品中读懂人品》——《品质》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6,(4))

2.从学生习作的现实来看,很多学生有大体的想法,缺少细致的表达,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线条粗硬,缺少细腻和温润。(卢军良,追求真实之美——《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教学简案,语文教学通讯,2015,(6))

(三)学习方法和习惯分析

1.教学准备:要求预习,自主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殷秀德,《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5,(6))

2.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自觉利用网络辅助学习。(陈准高,在斑驳的城墙下放歌——《现代散文选读》之《父亲》教学设计及点评,语文教学通讯,2015,(9))

(四)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分析

1.八年级学生,喜说不喜读,喜听而不善写。对于新教材,学习的热情有余而方法不足,对文本的阅读有待规范和指导。(张香玲,两个苦命的人 一种高贵的善——《老王》教学案例,语文教学之友,2016,(1))

(五)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存在差距的分析

1.这是一篇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文本。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张学凯,《狙击手》教学方案之四,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現在的孩子,接触社会少,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所以应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张香玲,两个苦命的人 一种高贵的善——《老王》教学案例,语文教学之友,2016,(1))

(六)学习需要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小说的基本经验,对小说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理性认识。(深读小说 读深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语文教学之友,2015,(9))

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最想要获取的信息和最需要习得的能力,帮助他们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利用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情进行准确、全面、精细和科学的分析,以便针对具体学情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单独分析学生的学情,也没有真正地将学生的年段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学习需要等与教学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已知”有了粗略的分析,而对学生的“需知”“未知”“想知”“能知”把握不准、不深。

三、学情分析的改进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对学情分析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对学情分析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学情分析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针对以上提到的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要对学情分析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情分析的内容。其中包括,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年段特点、单元教学目标、文章体式特征分析学生需要的内容;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学习习惯的方法来分析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三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性格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核心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则是这三者重叠折中的结果。要关注教学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其中教学实施中和实施后都是为下一步的学情分析做准备,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2.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避免过渡泛化和狭窄化。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关键是找到学习的困难所在,即找到重难点教学内容中,这样才有望生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围绕这些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问卷调查或者交流谈话。找到学习困难后,教师接下来要对这个困难的内容进行分解。这样的学情分析才是有针对性、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前期的学情分析来预测学生学习结果,对学生要学的东西和要达成的程度进行陈述,并对这些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分类和甄别,这有利于教师对课堂上的一些情况做一个预测解决方案,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3.要丰富学情分析的方法,避免单一化。教师可以采取观察法、找学生谈话和个案分析法、调查问卷、提前布置预习思考题和测验法等方法,同时又要通过家长或者其它学科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等方面,以不断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施后,教师要不断反思,通过自传反思法来了解哪些地方较为顺利,哪些地方遇到了阻碍,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程度,对困难内容理解到何种程度,还需要深入推进的地方在哪里等,这也是学情分析的重要方法。

总之,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不可获取的一个环节。不断拓展学情分析的空间,促进课堂上学情诸要素的互动与关联,使学情分析的功能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最佳发挥,真正建立以学为基点的丰盈而润泽的语文课堂。

注释:

[1]王小东:《以学需调查为基点,构建生态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4期。

[2]陈隆升:《学情分析具体化之途径探索——2009年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之九》,教学大参考,语文教育论著评析,2010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王小东.以学需调查为基点构建生态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1,(4).

[2]曹权.《狙击手》教学方案之二[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3]卢军良.追求真实之美——《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教学简案[J].语文教学通讯,2015,(6).

[4]彭玉华.《在鉴赏文品中读懂人品》——《品质》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6,(4).

[5]殷秀德.《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5,(6).

[6]张香玲.两个苦命的人 一种高贵的善——《老王》教学案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6,(1).

[7]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中的人物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

[8]乔治·J·波斯纳,乔伦·N·鲁德尼茨基.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吴敏,沈明欣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改进策略教学设计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