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是一代人的守护

2017-05-23

晚晴 2017年5期
关键词:月琴水源地贵阳市

“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在笔记本的扉页,80岁的贵阳老人雷月琴用钢笔写下了这句话。

“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江河卫士”……谈及近些年获得的荣誉,雷月琴挥了挥手笑道:“没必要把我捧那么高,我就是一个志愿者,一个老百姓。”

坚持守护水源地

4月16日清晨,雷月琴拄着拐杖踏着晨曦步出家门,在经历三次公交换乘后,她来到贵阳西南郊区的阿哈水库入库河流金钟河畔,在一波碧水前坐定远望。一根竹杖,一个小本,一只水壶便是她的全部行囊。

守护点距离金钟河不到十米,潺潺河水趟过河道中的黑石和水藻,流向几百米外的阿哈水库。雷月琴看到一位在库口附近的垂钓者,起身走向他,“这里是饮用水源地,会影响水质的”。

“多管闲事。”垂钓者在嘟囔了一句后收起鱼竿起身离去。

“习惯了,毕竟这里是60多万贵阳人的水源地”,雷月琴顿了顿笑道,“不过现在理解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不被理解的情况在雷月琴的记忆中并不鲜见。相比于这些不愉快的记忆,雷月琴更喜欢回忆起正式成为在册护水志愿者的过程。

为恢复昔日山水风光努力

1937年雷月琴在湖北武汉出生之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因为饮用了不干净的井水,雷月琴在4岁时染上了严重的痢疾,在经历了漫长的治疗后,徘徊在鬼门关前的她方才化险为夷。

“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干净的水有多重要。”而回忆起1949年初到贵阳时的情景,雷月琴的语气中夹杂着赞叹和惋惜,“那时真是山清水秀。”

雷月琴仍清楚地记得60多年前人们在流经贵阳市区的南明河中直接取水饮用。时间跨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快速发展的脚步来不及停歇,以南明河为代表的贵阳诸多河流开始变黑发臭。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4年,47岁的雷月琴从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提前退休,长在南明河边的她决定为恢复少年时的山水风光做一点事情,开始行走于河岸之上。

1993年在雷月琴的记忆中格外深刻,她反映的路灯管理局食堂污水直排南明河、南明河河水生红线虫等情况被贵州电视台先后报道。“主要也就是做做宣传,劝劝别人,向政府反映些情况,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雷月琴老人淡然地说道。而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的是,雷月琴的这股蛮劲竟然延续了33年。

七年手绘六张河流治污地图

红黑相间的线条、详细的地名标识、重点圈出的河流污染源,七個春秋间,雷月琴老人一笔一画的绘制出六张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这六张治污地图详细记载了1994年至2015年贵阳南明河的治污历程,红色线条是当年的污染严重河段,红色圆圈内是河流沿岸的皮革厂、造纸厂等污染大户。

雷月琴绘制河流治污地图的初衷并不复杂。

2008年的一天,大雨倾盆,雷月琴冒雨到花溪河沿岸查看水质。走到龙王村时,她发现有一大股污水直排入中曹河。为了弄清污水的来源,雷月琴连续3天去现场查看,最终弄明白了污水的来源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

“当时就想,干脆画一张图,哪里有污染就打上点点,政府部门看了也一目了然。”雷月琴走一段画一段,伴随着每周的踏访隔一两年再将地图更新一次,“1994年的是靠当年自己搜集的资料画的,后来一对比,能感受到贵阳一点一滴的进步”。抚摸着纸张已有些泛黄的地图,雷月琴微笑着。

雷月琴有几大本环保材料剪辑录,厚约一尺的材料中分门别类收藏着她剪辑的环保新闻报道、写给相关部门的建议书等。手绘的六张贵阳南明河治污地图更是被当地视作“珍宝”。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工作人员翟文静说,雷月琴的六张治污地图颇有见证意义,“很多相关部门都还要咨询她”。

翟文静常与雷月琴一起参加环保活动,并曾被这几张地图深深打动。在她眼中,雷月琴不仅仅是一位环保志愿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她是我们行动的监督者,几十年了,这是真正的细水长流。”

对于未来,雷月琴显得十分坦然。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生命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在另一侧则写着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承诺“尽己所能,不要报酬,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来源:澎湃新闻网)

猜你喜欢

月琴水源地贵阳市
悦己
夕阳下的鸟影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山西老年大学到贵阳市开展校际交流
松原市开展集中式地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徒步中国,患难情侣走不完的一世情缘
贵阳市世界语协会成立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