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静下来
2017-05-23高盛研
高盛研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热闹,为了调动气氛,导致部分执教者和评课者片面追求“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等现象的产生。其实,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在恰当的时机,适度掌握运用,“沉默”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本文旨在结合教学案例探讨“静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动静结合”。
【关键词】静堂;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新课堂中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各类公开课,为了热闹,为了调动气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动起来,教师往往采用各种手段,小品表演、模拟剧场、小组竞赛、辩论会、小组讨论纷纷落户课堂。其实,教学过程中适度的“静堂”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沉默有如音乐艺术中的“休止符”,国画艺术中的“空白”,戏剧艺术中的“静潮”。只要运用时机妥善,适度恰当,“静堂”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正如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说:“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教学过程中的“静”同样能为“动”服务。
一、分析作用,强化意识
恰到好处的沉默,它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它能创设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让教育者的意图震撼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娴熟自如地运用它,便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强化思维,加深理解
从认知、思维的规律来说,思维的强化,理解的加深,都是同所受刺激大小成正比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拥有必要的思维时间和机会,才能保证使学生“悟得”。
联系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适时地设置“静堂”,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沉默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这样所达到的效果,我想远比一味地传授和无用的讨论来得更深刻。而且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同少数“尖子”交流,那么,即使课堂上没有出现“冷场”,对绝人部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怀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十分必要。
换言之,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想”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江河直下”般的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为好。
(二)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适度地创设“静堂”,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恰当地安排“静堂”,很多时候远远比苦口婆心的教导来得更加刻骨铭心,也更加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要是没有“静堂”,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将逊色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假如老师在学生无以对答时继之以义正词严的批评、教育,那又何以能产生如此震撼心灵的共鸣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合理地运用“静堂”来创设教学情境,必将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从而达到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提高效率
“静堂”环节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也并不是可以泛滥成灾的,否则的话,我们的课堂又将回到死板和死寂。那么,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怎么灵活运用“静堂”,在什么样的环节设置“静堂”呢?
(一)课初静观,收心养性
刚刚结束了课间时间的学生,总是遗留着些许课间时的松散、兴奋。有些时候,可能又恰好遇到体育活动课,学生余兴未了,这个时候,教师进入课堂,不急于打开教案,可以用亲切的日光环视全班学生,静等片刻。此时的“静堂”能排除外界十扰,使学生兴奋的细胞逐渐安定下来,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这个十几秒或者只是几秒的“静堂”时间,学生就会将眼神投向老师,等待着老师开讲。此时此刻,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静后的黄金时间,抓住这“静”化了的心灵,来一段精美的开场白,那么,知识和信息就会像一泓清溪流进学生的心田。
(二)“静堂”沉思,感悟提升
正如本文前面所说的,当下很多语文课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提高所谓的学生活跃参与性,常常设置一些讨论,如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然而却常常忽视了给学生“静堂”思考的时间。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来讨论交流,但是很多时候,也非常需要学生自己的沉思和回想。
比如笔者在讲《我与地坛》一文有關母亲的情节的时候,不是设置似乎已经成常规的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和父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而是让学生自己静默,甚至可以闭上眼睛,回想,沉思,感悟。在这样的沉静中,我看到一些学生的眼角竟然有泪水滑落,也竟然听到了低微的啜泣声。我想,这个时候的学生们,都切身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三)静心等待,观照全体
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足有差异的,课堂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
笔者在讲《错误》的时候,请同学们探讨“错误”的具体体现。琅琅书声过后,有不少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是,在两位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的手却放了下来。原来其他学生的想法和两位举手的学生一样。其实课文中关于“错误”、关于“美丽的错误”有很多的铺垫,同时也需要学生去发散思维。于是,我又让学生继续品读课文,过了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只见一位女生高高举起了手,但是我并没有马上请这位女生回答,而冲她微笑了一下:已有同学有了新的体会,不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新的体会。
“静”,是一种境界,它可能是一种净化,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它可能是一种外显,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它可能是一种内蕴,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安宁和谐……“宁静方能致远”,给学生一个宁静的时空,让学生细细地品读,静静地感悟,默默地思考。一句话,让我们共同打造语文教学的“静”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