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系双修”

2017-05-23王克

中国经济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水系河道河流

王克

今年五一期间,两则来自江苏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则是南京内城河道“南十里长沟二支”因污浊不堪被人为覆盖多年之后“重见天日”,另一则是苏州将在年内打通9条“断头”内河,其中,中张家巷河60年前就因城建被填成了街道……

城市河流,为什么会在膨胀式的扩城高峰过后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哪怕恢复重建的庞大预算也没能阻挡主政者们觉醒的步伐?《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就此进行了相关采访调研。

我们还有多少完整的城市河流?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依水而建,或人工改造使河流贯穿其中。河流之于城市,一为生活,二为运输。但当铁路、公路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出现以后,河运功能渐渐为生态休闲所替代,自来水等公用设施的不断完备也使居民们不再“饮水思源”。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挤压着自然河流的生存空间,许多地方都在理直气壮地为增加可用土地覆盖甚至填埋曾经孕育了一方文明的内城河流,仅存的“不可或缺者”也只是当作排涝通道。用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的话说,不少城市都在“肆无忌惮地向城市生态之魂开刀”。

有媒体依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披露,中国近30年“消失”了2.7万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报道中称,因人为阻截而消亡于城市的河流未有具体数据,但散见于各类媒体的相关个案已经让人触目惊心——北京仅“文革”期间就填埋城市湖泊11个,其中多数完全消失;南京10年消失20条城市河流甚至包括行洪通道;无锡因内河难以自然循环建起750座抽水泵站;济南三分之一以上市区河道被“棚盖”成暗渠;绍兴南宋时即已形成的“水城”格局因拆桥扩路招致破坏;舟山定海让路于地面交通使“东方威尼斯”仅剩历史印记;河南省环保厅监测的主要城市河流中70%失去源头活水……

与城市河流被无情挤占“并行”的怪象是,或因“洪水恐惧”所绑架,以城市安全为首要目标甚至唯一诉求的河道渠化及硬化工程在“快排理论”指引下蓬勃兴起,原本曲折蜿蜒的自然河道被截弯取直,河床与驳岸被抬高、加固并硬化成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一半以上的天降甘霖成为地表径流经由硬质路面和水泥涵管直接排出城市。

“因为地表结构的人为改变阻断了水流的自然通路,现在大部分城市都已经丧失了蓄水功能。而‘就地消纳恰恰又是雨洪管理的天然法宝,气候、地质、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深潭浅滩,又是最为理想的生物共存环境和能量循环系统,但渠化硬化恰恰割裂了这一天然关系,因而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一位从事水利工作40多年的高级工程师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城建专家通常认为“路网驱逐河网”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城市扩张缺乏理性,经济学家则往往将其归因于GDP追求者们的土地需求超过了河流需求。相应的支撑数据是,中国城市面积最近10年扩张了60%,而且土地城镇化已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在生态专家看来,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预应当有所收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教授认为,城市水系是典型的水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输入,通过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鸟类和人类捕捞等形成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城市水系不仅要治理河湖,更要管理人类的涉水行为,抑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水系的破坏。

“对城市水系的‘行政干预已经、正在或即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将其认定为城市管理者对河流功能及价值的无知和无视——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而且正在以高昂的代价来救赎。”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城市发展专家陈浩东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这样看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城市建设影响河流命运,对这一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去考察。国家建设一日千里,人们对城市河流的认识却是一个渐进过程——从‘水安全到‘水资源再到‘水生态;颠倒了的东西再颠倒回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南京市2000年就做出决定,禁止非法填埋或覆盖城市河流,新建区域若要改动原有水系也必须按照“等效替代”原则进行重建或恢复。与南京相似,扬州将139条城市河流纳入规划保护范围,济南立法停办一切“棚盖”和临时占用河道的审批手续,成都规定河湖湿地农业种植、生态植被、树木和水体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80%……“尊重和顺应自然将会成为城市规划的前提,这是江苏也是全国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认知。”陈浩东说。

“受伤”的城市河流如何恢复?

在城市建设的效率和生态保护之间做出权衡时往往不能兼顾,所以城市河流生态紊乱甚至招致损毁已然成为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的病症。现在,痛定思痛的城市管理者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对大自然“任性”所要受到的惩罚,因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南京、苏州,以及更多地方看到了地方政府为復原城市河流而进行的“水系双修”。

“‘水系双修就是对城市河流的修复和修补。”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徐小春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目标是从源头开始将河流、湖泊、湿地、管网重构起完整的生命形态。”

南十里长沟是南京城北地区的主要水系之一,其位于迈皋桥地带的第二支流被覆盖的河道上有数十家商铺、上万平方米建(构)筑物,对该河流整治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开盖板还以阳光。南京市有关部门拆除建筑、排污整治、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同步进行,累计完成河道清淤约6800立方米,新建生态挡墙670米、溢流堰5座、沉泥池2座、拦污栅1座、河底对撑梁683米、生态护底1488平方米,全线种植绿化苗木1700平方米。

板桥河是南京重要的通江水道,按照“50年一遇”标准进行防洪能力提升时,南京采用了结构、生态、环保、节能四位一体的“生态袋挡墙技术”,即将填充土体和营养成分混合物的“生态袋”有机并稳定地相互连接,植物穿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基础土体,既保证岸坡稳定,又提升景观效果,同时还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起到了一定的拦截作用,该技术的成功运用为城市河流驳岸系统彻底告别混凝土时代提供了典型示范。

中张家巷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首次完整恢复的一条城市河流。据苏州市水利局有关人员介绍,这次恢复工程以上世纪50年代的老河道图为蓝本,拆除原河道上已经形成多年的街巷和民居,开挖宽度约6米、深度约5米,连接起护城河和平江河,还将在河上架起7座桥梁。在2003年编制的《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中,《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中张家巷河只是当地计划恢复的多条古河道之一,2017年还将完成湄三河、季家浜、城湾河、青龙河、驳船浜、沧浪亭、马家圈、苏大内河等“断头浜”的沟通整治。

填埋一条城河也许只需短短数月,而要使其重生却要花费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城市河流曾被填掉三分之二,然而,恢复全盛时期“河街相临、水陆并行”的古城风貌,苏州似乎已经做好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准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维持城市河流的生命健康,仅仅是河道的复原还远远不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家周潮洪认为,河流健康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河床、水质和河流生态系统并拥有充足的河川径流”。这一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以“拥有充足径流”为目标的城市水系“活化”工程方兴未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南京已经制定出《主城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规划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从长江和外秦淮河引水入城,全面贯通区域河道和外域大江大河,并将建成智能引水系统,实现城市河流的远程监控、在线分析和自动调度。目前,这一设计已经在玄武湖水质改善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先南京一步,2013年9月29日,随着核心工程娄门堰、阊门堰的正式通水,“因势利导、江湖共济、双源互补、惠及周边”,苏州实现了全城活水、持续活水、自流活水,古城内河每天一次水体更新并保持24小时流速不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河道”。

“逝去的蜿蜒盘旋和深潭浅滩很难回到从前,但‘重启河流中的生命是生态项目也是经济项目,而且要协调多个部门,权衡各种利弊,不是仅凭资金、技术就能够支撑的。南京和苏州是站在河流的立场上用行动向后人昭示城市水系对于人类的意义,而实际上这种价值认知本来就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中——让你记住杭州的,是喧闹的街市还是无语的西湖?我想更多的人会告诉你是后者。”一位水利专家这样向《中国经济周刊》阐释他对“水系双修”的理解。

猜你喜欢

水系河道河流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弯道之妙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河流的走向
撮粮之术(下)
河流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