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一带一路”肩负的三大担当
2017-05-23王义桅
文:王义桅
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一带一路”肩负的三大担当
文:王义桅
(新华社供图)
“一带一路”既有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又有大国崛起话语权和比较优势的战略规划,还肩负中国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中国崛起关键阶段通过什么伟大倡议以确立国际话语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文明有何担当?“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就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切实回答。
概言之,“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复兴的必然趋势,还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
从人类文明史和全球化格局看,“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肩负三大担当,具有“三五效应”:
推动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
“一带一路”肩负推动中华文明转型的历史责任。
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正经历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信息文明、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型。这是五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开创人类古老文明复兴与转型并举的奇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充分展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自信与文明自觉。
中华文明长期受限于北方威胁,局限于内陆。海防还是塞防,长期困惑中国的防御布局;走向海洋还是西进,也不断在困扰中国的发展布局。“一带一路”明确中国同时从陆上和海上走出去,既发挥传统陆上文明优势,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使中国陆海文明协调发展,真正成为陆海兼备的文明型国家。
丝绸之路首先是在欧亚地区建设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将来还可在政策、交通、贸易、货币、民心等“五通”基础上增加第六通——网通,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沿这些交通线路将会逐渐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信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将中国与亚非拉广大地区对接,并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将世界与中国互联互通起来。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一带一路”重构了世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版图,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提供给世界的公共产品,标志着中国从地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迈进。
“一带一路”战略重视与域外力量的包容,不是排挤俄美欧日等域外势力,强调其国际合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产品属性,而非中国单方面的战略。这就在践行“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通”的理念。斯里兰卡梦、俄罗斯复兴梦、印尼海洋强国梦、蒙古梦等与丝路梦对接,充分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将世界机遇变成中国机遇。“一带一路”将沿途国家、地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实,也是让全球伙伴网络接地气,为此中国可择机提出包容、开放、可持续的“丝路安全观”,向国内外派宣讲团,阐释中国的意图、策略,给当地带来的好处,强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前期贡献,将“一带一路”纳入联合国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践行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理念,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重构了世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版图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推动近代人类文明的创新
“一带一路”肩负推动人类文明创新的现实担当。
首先是推动全球化向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土豆播种机播种架是土豆播种机的关键部件,播种架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播种精度。影响播种架播种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播种架倾角、种勺线速度、种勺空间尺寸等因素,本文着重论述了播种架倾角、种勺线速度和种勺空间尺寸对播种质量的影响。由于播种架倾角、种勺线速度和种勺空间尺寸不合适,会导致土豆种子在取种过程产生误差,当播种架倾角过大、种勺线速度过低、种勺空间尺寸过大,会导致取种量过高,造成重播率增加;反之,种勺取不到种子,漏播率增加。此3因数的取值不合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播种质量。对播种架倾角、种勺线速度、种勺空间尺寸3因素的试验研究,旨在为该种土豆播种机的播种架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线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
其次是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
东西方两大文明经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直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切断丝绸之路(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才被迫走向海洋。欧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丝绸之路的衰落,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国崛起,西方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如今,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机遇,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复兴。欧亚大陆被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誉为“世界岛”,其一体化建设将产生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书所说的让美国回归“孤岛”的战略效应,和让亚欧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的地缘效应,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欧盟的互联互通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以政策、贸易、交通、货币、民心这“五通”对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这中欧“四大伙伴”关系,让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并辐射至非洲大陆。
再次是创新人类文明,实现全球再平衡。全球化是欧洲人开启的,美国后来居上,迄今世界的海上物流主要在跨大西洋、跨太平洋之间。
“一带一路”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搭起了两条经济带,让世界更均衡发展,推动内陆文明的复兴,服务于海上文明与内陆文明的对接。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当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限于65个国家),44亿人口,经济容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为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更大增长空间。正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舞剧《丝海梦寻》在巴黎上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演出前致辞。(新华社 供图)
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一带一路”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未来使命。
“一带一路”与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后,需要实现的可行路径和路线图。“一带一路”承载了这一重托,2021年是首期工程,2049年基本建成。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梦,尤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中国从融入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两条“丝绸之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开放的内涵上来讲:“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从开放的广度上来讲:为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实施向西、向南开放的战略,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深度上来讲: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国最大的安全战略回旋空间在西部,西部也是中国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带一路”超越了西部大开发,将中国内部市场一体化提升为欧亚大市场建设。
二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一带一路”构成的互联互通将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欧盟联系起来,给欧亚大陆带来新的空间和机会,并形成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辐射区。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近年来,欧盟提出从里斯本到海参崴的欧亚一体化战略构想。俄罗斯也提出欧亚经济联盟战略。
中国在设置议程、机制和理念时,不再是搭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如WTO)“便车”,而是让亚非欧搭中国“便车”“快车”。“一带一路”还是中国经营大周边的战略举措。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一带一路”以历史上的文明共同体理念为基础,按照经营全球化、欧亚一体化的战略布局,打造中国大周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最终建设命运共同体,必将极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三是重塑中国全球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中国竞争力。“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通过全方位开放塑造新的比较优势。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比较优势也从劳动-资源密集向技术-资本密集升级。“一带一路”就是将中国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相关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经验、标准的全方位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全面提升中国在技术、资本、标准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古代海、陆丝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重焕活力,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当然,“一带一路”大战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中国大战略的全部,它立足于中国国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四个自贸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与亚太自贸区(FTAAP)构成中国的“一体两翼”大战略,共圆中国梦。
总之,“一带一路”既有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又有大国崛起话语权和比较优势的战略规划,还肩负中国让世界更美好的人类使命。世界日益增长的需要与落后的全球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就是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五千年、五百年及五十年未有之变局,是“一带一路”大战略的“三五效应”,或曰三个“五”效应,每个“五”又涵三个“三”,三三得九,九九归一——“一带一路”以“丝路梦”成就中国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责编:彭纳
“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大陆贸易通道,也是欧亚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在全球化时代继承了古老贸易与文明通道,更在开启陆上全球化以对冲海上全球化风险,开启文明交流互鉴以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理念开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新文明。“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海上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国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家,却奉行不结盟政策,提出与作为海上霸主的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这就要求中国提出21世纪海洋合作新理念,创新航运、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共建共享港口等方式,推进海上与陆上丝路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在寻求有效规避传统全球化风险,开创人海合一、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海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