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图像与绘画的关系探讨

2017-05-22马弘

中文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数字图像质感画作

马弘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82-02

数字图像在今天已經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视觉信息。随着手机、数码相机等数字图像的采集设备的普及,数码照片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媒介。在绘画作品中数字图像也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观看媒介,帮助人们在信息时代更快的传播作品。所以当一副绘画创作作品完成后,照片成为先于绘画作品本身被他人观看的信息。数字图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绘画作品的分身,但究竟数字图像是否能代替绘画作品,成为人们理解绘画作品的一种媒介还是一个问题。

若以数字图像作为参考来评判画作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绘画作品本身的一些因素不能从数字图像判断优劣。简单来说,影响绘画作品观感的几个基本视觉因素:构图,颜色,质感,尺寸,以及展览方式无法的完整的被数字图像还原出来。而除了这些基本视觉因素,绘画作品本身还包括画家对于生命和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于情感和空间的认知等。而数字图像,很难将这些信息都完整的还原出来。在第一次拍摄作品的同时,作品的很多信息已经被替换甚至遗漏。而通过电子屏幕看到被拍摄的绘画作品时,这些信息又会因为计算机内部编码和显示器色差等问题第二次发生改变。这些信息的替代与缺失,让数字图像来展示绘画充满了局限性。

颜色在相机第一次拍摄后,直到我们第二次看到照片时,数字图像的颜色和人眼观察的结果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古典绘画受到当时材料和环境的影响,对造型的看重超过色彩,所以色彩关系在古典绘画中没有明度关系重要。但即使是古典绘画,我们在观看画册后,再去观看该幅作品的原作,也会发现两者的色彩关系及其不同。人眼对于颜色的分辨能力,极其依赖光源和环境。而一些色彩的失准,直接导致人们对于作品本身色彩所传递出来的感觉无法重现。即使一些出版社在画册印刷时,极力的去调整印刷品和原作之间的色彩关系,期望可以重现画作的颜色。但无论工具如何,每个人对于颜色的感觉差异极大,这种做法从开始就不可能还原作品本身色彩。

作为绘画作品,不同媒介的质感在数字图像中更是变得模糊。水彩、油画这些基本绘画材料,本身有着不同特性。颜料细微的颗粒,在数字图像中很难被重现。质感是无法用照片来表现得,如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比埃斯,他的画大多利用一些工业制品和废料组成,作品本身的质感在照片中因为信息量的缺失而显得苍白无力。你虽然也能从照片上看到一些材料的质感,但那些工业制品受到时间侵袭的痕迹,以及岁月的力量却无法在照片中直接传递出来。质感本身在绘画作品中是一类相似却又不重复的信息,但数字图像处理这些信息,会将相近的内容转编为同一种数字编码,即使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到今天也无法完全还原质感。质感无法被重现,我们大脑中对于这一类质感的经验和情绪也无法依托这张照片得到重现。

颜色和质感基本上是相辅相成,两者会互相影响,同时使人们在观看时产生特殊的心理感觉。而数字转码导致的细节缺失,可以说在观看到作品时信息量已经成倍的丢失,直接影响了作品本身的表达。

尺寸更是数字图像传播时的短板,我们看到的数字图像大多出现在照片、画册或是其他数码屏幕上。这些载体与绘画作品本身的尺寸相去甚远,有一些甚至可能还不及原作的百分之一。人类以身体丈量世界,大和小对我们来说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当我们面对比自己庞大的事物时,天然的会产生敬畏感。这与我们祖先在丛林中生活的经验有关,越大的动物显然越具有危险性。所以我们的祖先修建巨大宫殿、建筑,以这些来表达权利的崇高或是对神明的敬畏,人类在庞大事物面前总会觉得自己渺小,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顺从感。而观看一个绘画作品时也是一样的道理,绘画作品的尺寸巨大,首先会让人有一些敬畏之心。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基弗的作品就是明显的例子,当我们在观看他作品的画册或是数码照片时,细节缺失只让人能感觉到是一副略显压抑的画作。但当你真正站在他的原作前,一副5米左右的绘画作品所给你带来远不是视觉上的冲击那么简单。这样巨幅的绘画作品会在展览现场形成一个“场”。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1936年提出“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周围空间的影响。而这种场的形成,需要一个大的空间。作为绘画作品,尺寸成为了形成“场”的唯一可能,但数字图像小尺寸使得“场”无法形成。

“场”的影响,使得展览的方式也会影响绘画作品的给观者带来的感受。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3月壁画系的展览——“图墙”,就是有效的利用了展览空间。布展团队在美术馆中,搭建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巨大墙壁互相穿插,让观众在其中不同的视点上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作品。这样的绘画作品其实在完成之前就已经与空间发生了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场”。特殊的展览方式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多,在不搭建新空间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它立在场地中央,或悬挂在天花板上,或平铺在地上。这样会使得在观看绘画作品时产生不同的视角,视角和观看方式的不同,往往传达出策展人或艺术家想要给观众的特殊信息。而数字图像会破坏这样的观看模式,使人们只能以单一的方式观看绘画作品。但不同的展示方式造成了视角的不同,使我们的视觉重点发生转移,而产生对于作品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然而最重要的是,数字图像本身缺少情感。毕竟是数字模拟的结果,很难将人类的情感这么复杂的东西模拟出来。而面对于一副绘画作品时,我们的眼睛其实也只是一种交流媒介,作品的观看远不如感受重要。感受由观看开始,但绝不止步于观看。而数字图像种种的信息缺失,会使得我们很难感受到一副画作原本的好坏。赵无极曾说过“一副好的绘画作品,是画的人费劲儿,看得人不费劲儿。”他作为抽象绘画的大师,他每一幅画似乎看起来都毫不费力,只是单纯的线条颜色,但其实他每张画都画的很慢,往往要三四个月。这样费劲心力的绘画,却会因为数字图像而受到误解。复杂的质感、色彩、尺寸等信息都在数字图像中被破坏,无法呈现其原来的面貌。而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会给人一些特殊感受,一些观众说自己在观看画作时听到了音乐。可面对其照片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基本色,无法体会作品本身的魅力,这都是数字图像仿制原作时细节缺失而导致弊端。一些大师的抽象绘画作品我们只有站在他们作品的原作前,才能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心情,以及投入的时间。每个艺术家最终的选择内容与他的思考和经历有关,这些特殊的感受并不只是单单局限在画布中所表现出的部分。这些感受来自于生活对细节观察和领悟,而数字图像却往往会丢失这些细节。

绘画作品因为包含了创作者大量的生命,虽然有时乍看起来,似乎不如一些绚丽的当代艺术好懂。但其实艺术作品从来都不是智力游戏,而是精神游戏,感受永远高于理解。当我们面对一副作品时大脑处理的信息远超过个人可以直接理解还原的信息。数字图像乍看之下似乎正在逐渐取代绘画本身,成为人们理解一幅绘画作品的主要视觉信息,但绘画作品特殊性完全无法在数字图像中表现出来。可数字图像在今天,却因为其易传播的特性,逐渐成为大众,甚至专业人士了解一副画作的全部可能。这样的趋势,使得我们在数字化的今天,个人情感体会也受到数字图像的威胁。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数字图像也扩大了艺术受众群体。但数字图像于绘画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矛盾的,但当你从一面看过去时,其实你觉得你已经了解到作品的信息,就很难再从另一个方向看过去。

综上,观看原作在数字图像泛滥的今天显得尤其必要。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副画作的数字图像时,不仅不要把它等同于绘画作品本身,更要以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它:数字图像只不过是作品本身的一种信息严重受损的文本。数字图像与绘画的关系,就像一本缺了很多页的书和完整的书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虽然有着一些相似,但二者始终是不同的事物。

猜你喜欢

数字图像质感画作
空间的质感
颜料的“质感”
ARGUS-100 艺术品鉴证数字图像比对系统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基于块效应测度的JPEG数字图像盲取证
数字图像修复在图像压缩上的应用
基于DirectShow的便携式X射线数字图像采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