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初探
2017-05-22周卓
周卓
摘 要: 高校实现汉语言文学学科应用性转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情况,探究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56-0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状况来看,在专业课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更注重汉语言文学知识与理论,对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涉及较少。如此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太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教育理念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
因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导致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体现在:一是课程范围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二是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更新换代速度较慢。
3.轻视文化底蕴培养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过于强调培养学生“如何教”, 往往忽视了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少了独特的东方气质、个性、激情。
4.注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偏重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应用性课程较少,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把书本上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欠缺,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人才培养创新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的创新,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方面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强化应用性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坚持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结合,根据学科发展目标、专业特色优势、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第三,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坚持知识传承、应用和创新并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第四, 优化课程设置与内容。立足培养应用型设置课程与内容,与时俱进,常省常新。调整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整体优化。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扩展、提高选修课的选择。 第五,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倡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课程与教材改革
课程与教材改革应符合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实践为导向进行合理设置,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一,课程优化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素质拓展课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实践性课程学分比例有所提高,根据需要开设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如应用写作、现代信息技术、演讲与口才、运筹学等等,加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第二,根据社会需求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淘汰一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关注该领域最新研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前沿信息,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主体思维、写作能力的培养,破除教学单一知 识传授型的旧模式。
第三,因地制宜,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地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地方文化课程,彰显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在感受地方文化资源的魅力的同时,了解整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策略。
3.拓展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立科学系统的同时,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始终,有机地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课程实践与毕业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并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贯穿学习始终的、科学的实践体系。
第一,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类课程让课程体系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注重实践性内容。各课程要重視课程实践性内容,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部分和活动, 增进师生互动,使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知识单向输出的学习方式。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校内新闻采编、文学评论、征文比赛、文体竞赛、文艺表演等,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4.培养、引进应用型师资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地方高校进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更在于以知识理论、情感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的现实问题。而学科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说和写两方面。有相当多的地方汉语言文学专业把师范技能、写作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以着重培养这两项能力为出发点来调整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然而真正实施应用性教育,最直接的关键还在教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熟练掌握一种以上的文体写作,至少有一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相关职业资质;具备参与地域文化建设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需不断修订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来。改革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在培养未来工作能力,更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怎样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都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只要在培养目标体系、应用型课程设置、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及转型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坚持探索、不断改革,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走出符合现实要求、可行的路。
参考文献
[1]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
[2]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
[3]孟婕.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文学教育(中),2014(02).
[4]杜刚.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