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里设计
2017-05-22赵寅
赵寅
我,2007年毕业于重庆商学院艺术设计系。
那一年,带着滿脑子的艺术细菌,回到家乡云南,来到昆明。嗅着一缕茶香,嗅着一缕书香,进入了《普洱》杂志社,成为了一名美术编辑。
自此,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茶道”。
虽然生于云南,对于茶,却是非常陌生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乐、酒精才是陪着走过这一路青春的饮品。但是既然开始作为一名专业茶类刊物的美编,怎么说也得体现出该有的职业道德,是吧?
身边的同事、领导、朋友、圈子……无一不浸泡在茶的话题中,当年杂志是以普洱茶为主的,自然,我对茶的概念也是从普洱开始形成的。从开始有了这辈子第一个茶杯到对茶山、茶人、茶道开始慢慢的熟知,我已然明白,短短两三年时间,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红艳的汤色和陈香的气味了……,无论是我的嘴,还是我所从事的行业。
在杂志社那些年,对于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每一期封面的设计过程,当时《普洱》从创刊到发展可谓是众星捧月,每一篇稿件、每一幅照片,都需要精心筛选,反复讨论。作为杂志的封面,自然是重中之重。当时总编王洪波老师有一本“来路不明”的好书,英文版,整本画册都是全世界各路大师匠人制作的各种茶壶茶具,非常精美,那时封面整个创作灵感的源泉皆来源于此。
一期刊,一把壶,一段匠人与茶壶的历史和牵绊,非常有意思的组合,应该说很少有刊物的封面这么有内涵和故事。依稀记得那时大家往往为一把壶的选择争执不休,然后为这把壶该配什么样的花纹色彩又再来争执一番……。
每一期的精美封面和创意,就在审美和执着的碰撞中产生。
十年,无论是对于《普洱》杂志还是对于我,都沉淀了太多太多,落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已经是一名独立的设计策划人。但也许是命中注定我该延续与《普洱》这段茶的缘分,我的客户中,很多都是来自于茶行业,很多朋友都结缘自杂志,也有很多朋友现在依然是杂志的忠实粉丝和客户。大家执着于这片树叶的魅力,也执着于对茶文化的喜爱,《普洱》就好比一座桥梁,把这五湖四海不同行业的茶友集结在了一起,也让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可以落脚的地方。
而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茶道”,那就是用艺术和设计的力量,让茶——这源自我家乡土地上的树叶继续绽放出属于它的光彩。
谨以此文纪念在《普洱》那段值得留念的时光,也祝愿这本中国最美的期刊能和一片好茶一样越来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