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瞬翻动十年

2017-05-22郑子语

普洱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器茶山茶室

郑子语

《普洱》十年,如一饼普洱茶,香气圆熟,茶韵绵长。而十年《普洱》,一页一页的文图,翻动起来,连缀如诗。

还是儿子10岁生日的时候,我惊觉《普洱》杂志今年亦10岁,杂志创刊纪念饼也满10年。这本杂志,与我有着一种生命印记般的联系。仍记得10年前,我与王老师、周重林在翠湖边的茶室开会,一起策划《普洱》杂志的栏目,揣摩定位,一本从无到有的杂志,眉目清朗,智慧典雅,到现在,已经走过10年。10年,每个人都有了足够多的历练,有了可以举杯碰撞的乐事、大事,或是不愿触碰但已能释怀的旧事,而10年,一本杂志,也记录下太多。

我感念5年在《普洱》编辑部清雅充实的工作。虽然后来我偏安云南腾冲,在这里创业,仍然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我还是相信在《普洱》的5年,是最好的时光。如果说此前的工作比较纯粹,那么《普洱》杂志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茶是什么,生活有何趣味和意义。茶让我慢下来,静下来,甚至虚无起来。

彼时,书店和今天一样,开始日复一日地宣扬成功学,配以成功人士颇有煽动性的演讲。似乎那种成功就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标配。而事实上,那样的成功是具体而量化的,相信有很多人可以实现,然而,成功之后呢?不成功又怎样?有谁去关心人的内心呢?茶,与其说是一种可繁可简的饮品,一种由外而内的指引,一种时间而空间的转化,一种物质而精神的升华,不如说,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能,至少成功可以是,过一种健康而优雅的生活,让我们对快说慢,让俗变雅,让生活可以是生态的,有机的,绿色的,健康的,恬淡的,禅意的,充满期待的。

此间,身边的每个人都带着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工作亦生活,生活亦工作,甚至上班亦下班,下班亦上班,我们在办公室喝茶,在家里写稿,我们在茶山记录,在编辑部开茶话会。甚至,我骑车上下班,有时在半路上停下来,掏出笔和本子写下一闪而过的标题、主题。因为茶,我们查阅资料,拜访大家,亲历茶山,因为茶,生发出各种文字,亦因茶会友,结识茶界大贾、玩家、藏友。我们的阅读,是读茶书,读茶山,读茶树,读茶饼,读茶汤,读茶器,读茶园,读茶人,读茶馆,读茶马古道,读茶博物馆……一入茶门深似海,自己家里,也到处摆放着各种收来的、送来的茶,还有呈现升级趋势的茶具、茶器。到后来,专门腾出一个空间,有茶桌,有圈椅,有铁壶,有字画,有茶盘,是的,我有了自己兼作办公室的茶室。

这份“纸上谈茶”的工作,让我的生活真真实实、长长久久地浸染着茶香和书香,也让我感觉到丰富的乐趣。茶予人平常心,空间感,时间性,于每个人,都可自由组合,充分发挥。

《普洱》杂志呈现出来的,并非只有专业知识,而是一直在倡导一种茶的生活方式,這在成功学泛滥的今天,是一股清流一样的存在。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有多少人能静心阅读纸质书籍和杂志?内容为王,《普洱》杂志仍然一期一期地做着中国最美的茶杂志,也一直被阅读着——赞美着,激励着,翻阅着。当读者发来自己的茶文,或是精致的茶席,当我们与雅致谦逊的茶叶爱好者相遇,阅读者和被阅读者有一种“所有相逢都是久别重逢”的幸福。普洱茶里,有诗与远方,《普洱》杂志于我,是念念不忘的序章。十年,时光回看成河,普洱远望弥香……

猜你喜欢

茶器茶山茶室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息心茶室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