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行的日子

2017-05-22马哲峰

普洱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史志茶山普洱茶

马哲峰

事茶,且嗜书。闲暇里逛书店久已成为日常的习惯。

2006年的下半年到2007年的上半年,自己身处的郑州市,也赶上了全国那一拨普洱茶最火的风潮。随时随地,身边到处都有人谈论普洱茶。这也让我有些好奇,再逛书店的时候,会着意留心普洱的书籍,可惜的是少之又少。就在2007年的下半年,普洱茶从巅峰跌落谷底,一时间风声鹤唳,普洱茶市一片萧条的光景。往日热烈的讨论,变成了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然而,对普洱茶的好奇心并没有减少。就在这个时候,从书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叫做《普洱》的杂志。没有惊艳,没有惊喜,但总归还是让人非常高兴,总算有了一个了解普洱茶的窗口。于是特意同相熟的书店老板打了招呼,每个月《普洱》杂志到了,都帮我留一本。就此,每个月估摸着杂志就要到的日子,总要专门去书店转上一趟。许是习惯了到日子就能拿到新一期杂志,偶尔也会有该来的时候却没有到的情况,居然还会有点小小的失落。

真正将对普洱茶的好奇心付諸于行动,却是2011年以后的事儿了。那年的谷雨过后,春茶行将结束,昆明一位友人邀约一起上茶山去看看,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就高高兴兴地去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从昆明驱车往返勐腊的这一趟艰苦历程,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整整一周的时间,居然只到了易武、蛮砖两座茶山,每个茶山也仅仅是在路边的寨子走马观花了一番。相较以往到访其它茶产区的探访经历,这种浅尝辄止的探访让人意犹未尽。于是我告诉老友:“今后十年,我每年都会来的。”老友嘴上笑着说:“好啊!好啊!”大约也只是当成我随口那么一说,未必就真的当回事儿。2012年春天,早早准备好人马的我们一行人,转道昆明租车直奔西双版纳。每年在全国最为壮丽,同时也是道路交通条件最险要的云岭高速往返,成了既充满期待又胆战心惊的旅途。这种说走就走的访茶行程,一年年坚持走了下来,竟然成为了欲罢不能的一件事儿。每年春秋两季,要是不去云南走上一遭,怎么着心里都过意不去。足迹所至,遍历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与临沧市的各大茶山。

只是怎么都没有想到,就连我自己也和《普洱》杂志结下了不解的茶缘。2014年的冬天,突然在微信上收到《普洱》杂志编辑黄素贞的撰稿邀约。这还真是让人颇费踌躇,此前各种茶文化研讨会参与了不少,写就的大都是偏学术型的论文。如杂志这种在我看来颇具文艺范儿的文章,此前从不曾触及过。为了不拂美意,只好勉为其难。至今仍然记得很清楚,整整花了一周的时间,把我原本写好的一篇普洱茶的论文,重新改写成了一篇美文《我的普洱美学主义》。文章发表后,意外地认识了许多普洱茶友。自此,开始不断收到杂志的约稿,各个方面都有。茶山游记类、市场论述类、文化教育类等等,不一而足。开始的时候,就连我自己都在想:普洱这一种茶,究竟有多少好写的文章?再看看杂志,竟然办了这么多年了。在不断行走云南、搜集资料、书写文章的过程中,自我的认识渐渐觉醒。对于普洱茶,想要说的话,想要书写的文章,就如同山间涌出的泉水,涓涓流淌,最终汇入大江大河。

通过《普洱》杂志,还结识了最令我敬仰的学者杨凯老师。杨老师为《普洱》杂志撰写的文章不断地追溯普洱茶的源流。而我给《普洱》杂志书写的文章,关注最多的是当下。普洱茶过去的历史,是由前人创造的。而当下的人们,正在为后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在我翻阅云南史志的过程中发现,正统的史志着眼点都是大历史、大事件与大人物。而一些随笔、杂记之类却无意中记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其中有我最喜欢读的一本小书,姚荷生的著作《水摆夷风土记》,将民国时期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绘就的跃然纸上,每每读来,都忍不住大笑不止。当我们自己踏上这片土地,带着外来者充满新奇的目光,将所见、所思与所想用文字记述下来,也是一幅幅生动的浮世绘。

普洱茶,一片小小茶叶关系大民生,成百上千万的茶农以茶为业,依茶为生。普洱茶涉芸芸众生,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共同绘就了当下鲜活的社会风情画卷。

十年的时间,只不过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瞬,而在这一瞬间燃烧自己生命的人们,因了《普洱》杂志,或深或浅,都曾留下过属于自己的印迹,这也是刹那间获得永恒。

与普洱茶相伴,愿与《普洱》杂志同行。人说:与美同行,将注定获得美,不是么?

猜你喜欢

史志茶山普洱茶
红嘴蓝鹊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快乐茶山行
Superlubricity enabled dry transfer of non-encapsulated graphene∗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普洱茶怎么泡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有朋远方来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