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述的气质

2017-05-22何真

普洱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古歌动植物歌谣

何真

在我个人的印象里,这本杂志是与一首古歌伴生的。

那是一首旷世的古歌谣。

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普洱》杂志创刊的酒会。阔窗外的高楼霓虹灯闪烁,大厅里名流云集,一如继往的欢声笑语,一如继往的各方祝贺讲话,香槟喷吐着气泡……

会至酣时,突然听得一阵异样的鼓响,随鼓声走进一队老老少少的人,他们有的打着包头,有的身挂长刀,有的裹着筒裙,有的赤脚牵着娃娃,身上穿的是手织布的衣服,但都有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脸上有种单纯原初的表情。这支参差不齐的队伍在四个约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的引领下,开始吟唱一支古老的歌谣。

歌谣很长,一开始是无字的哼腔,辽远、神秘。后来是用他们本民族语唱的,我一句也听不懂,可是那无伴奏的歌声好像有一种来自亘古的穿透力,它穿过时间、穿过大地、穿过四围的浮华喧嚣,像是诉说着生命原初的隐秘与天空的日昇月落,诉说着每颗星子和每个人的宿命与不可知的轮回……它慢慢地浸透到心的深处,那某个日常不曾开启的角落……听着听着,我落泪了。

总编王洪波告诉我,这些人来自西南遥远的边地大山,是古老的百越百濮的后代。

那天,那个最后坐在地上吟唱着的老太太用粗糙温热的手,往我手里塞了一个竹绳拴着的笋叶壳包着的小包,叽叽咕咕说了些什么,笋叶里是一小捧黑突突的干树叶,旁边一个人告诉我,她说这是她家茶魂树上的茶叶,能够保佑你的,我愣了一下。

几个月后,在景迈山的古茶林下,我在她家火塘边知道了她叫歪肯,80多岁了。

我很庆幸,因为这本《普洱》杂志,我认识了歪肯们和他们部族一代一代流传的古老歌谣。

杂志创刊的时候编辑部就在昆明翠湖边,从窗子里看得见元朝的湖水,清朝的老屋,民国的桉树,同时还看得见它们在暴发户般神气十足耸起的高楼和塔吊中黯然退去的表情。这个年头,在一个以一片树叶命名的杂志里我们能选择一些什么样有趣的事去关注呢,记得那些日子坐在窗前,我总看着那包在笋壳里的树叶子发呆,而那古歌的余音总是在四围萦回。

歪肯的古歌和树叶子一定带着某种气场和云南密码。

后来寻这支旷世的古歌而去,我们走到了世界茶树的源生地,那里有人类转向农耕时代开始驯化的数万亩古茶园;我们盘桓在地球上一条著名的维生素通道也就是茶马古道的起始之地,破解了古歌所诉说的那些古老民族迁徙、一代代部落得以生存的秘密。而追溯笋壳中的那片树叶子,尾随它从源生之地走过日月星辰、飘向大洋大洲,揭秘它曾兴衰过的邦国、引发过的战争……

现在回头看看,由那个不同寻常的原生态古歌谣策划创意的创刊纪念会,一开始就表述了这本杂志的一种人类学和人文地理的气质,生态文明的气质。在反复的思量选择后,正是因为这种气质吸引,才使我和它结下了一份十年的不解之缘。也因为这种气质,她同时吸引了许多在各方面有建树的朋友们和我们来解码云南的这一片树叶。

《新周刊》说他们全体都喜欢云南,除了诗和远方,是喜欢她的多元。我们自己的《普洱》喜欢云南,我觉得是对她原初的生命密码那种根子上的热爱。

云南是地球生命史留下的一个魔法故事……

先略下生命大爆炸和澄江海口虫的那段前史不讲,故事发生在7000万年前被注定的某时,在大洋中漂移的印巴次大陆板块迎头撞上了欧亚大陆板块,瞬间,天崩地裂,岩浆喷发,万物寂灭。

一切在寂灭之后又重生。这个相撞的巨大能量使大地重叠挤压,隆起了喜马拉雅的同时撕裂出了几条峡谷大江。它注定了今天的云南像地球之谜一样隐匿在这些神喻般的高山峡谷大河之间。

也注定了云南从南到北的水平地带和从谷地到山峰的垂直梯级地带上集中了北半球的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和地理生物群落。你沿三江峡谷走上一遭,相当于游历了半个微缩的地球。

故事到了第四纪冰河期,热带以外的动植物大量灭绝。由于冰川数次的反复进退,动植物也随之在南北方向上回流往返。而我们云南自南北向隆起的横断山脉及“三江并流”的河谷带就成为了动植物天然的迁徙通道,最为幸运的是由于隆起的高山,这儿的动植物们躲过了毁灭。不少起源于第四纪以前的动植物在这里找到了它们最后的栖息地。这块土地如诺亚方舟般留下了万千物种。

上帝在这里为地球保留了一个众生的天堂。

喜马拉雅山余脉纵横,在它大大小小的皱摺中撒落保留着许多个古老民族和他们若干支系,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种族、来源地、迁徙线路、生活生产方式,他们用各自不同的与动植物关联的方式繁衍着生命,信奉着自己的神明。

它注定也是众神的天堂,山有山神、水有水鬼、树有树神、谷有谷魂……原始崇拜,本土神明、外来宗教,儒释道、基督……诸神在这儿散发各自的神光法环,护佑着各自的子民,互不干扰和谐相处。

地球第三纪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和千年的原始野生古茶树群落深藏在云南的山林中。地球最初農耕文化的蓝本保留在云南最古老的茶园村寨。

地球的维生素通道和人类迁徙走廊保留在云南的茶马古道。

地球上几十个各异的民族、各异的宗教由一片茶叶的采摘、制作、运输、消费……都和古道纽结在了一起。并从云南延伸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

杂志就从这样一片树叶的地球故事开始自己独特的行走和讲述。

我们为歪肯和他的族人写下了保护自然家园的《景迈山宣言》,并和他们一起宣誓要保护好这份属于地球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我们和各民族的“歪肯”们交了朋友。我们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在异国的书店里淘回了法国探险队路易·德拉波特百年前对这片土地描摹的画册,和大家一起解读分享;我们走遍边地的古茶山,在热带雨林里认识了德国雨林专家马悠,并和联合国的生态学家一起讨论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作物的影响;我们和茶农一起探讨有机茶园的改造,创意茶林庄园;我们从南到北沿几条大江峡谷直达“天界”去探寻那条“维生素通道”的密秘和故事,在“天界”那头,我们听到了藏族汉子们赶着牦牛唱着苍凉的古歌谣“加察热 加霞热 加梭热……”,即:“茶是血 茶是肉 茶是生命”,似乎是在呼应南面歪肯们那神秘的歌声。如果说走一遍是走行了半个地球的话我们也不知道环游地球多少圈了……

我们探索这一片树叶作为生活饮品、生产资源、商品、藏品,它为何成了中国文明的一个最坚硬的表现符号,我们希望阐明在世事纷扰的现代,人们将饮茶作为对更深层的精神关怀的一种感悟方式。

我们边走边讲……

杂志的这种讲述使不少科学家、历史学者、摄影家、作家、文化学者、茶农、茶商、茶人、佛爷、毕摩……从读者成了我们的同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并和我们一起讲述……

在众多的栏目《独家关注》《回望古道》《北纬23度》《海国茶志》……里我们不断地发现着这片树叶信息码后面人和自然的地球故事,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

这种讲述像一棵树,它的根须深植在云南大地的生命履历中,吮吸着养分,这种“在地上”的姿态,使杂志无论在风吹云变在热炒冷遇中都有了地气和底气。乃至“央视一说茶普洱就发笑”,再说,再笑。

我们边走边讲……讲出了一种胸怀,讲出了一种气质。

……讲了十年,愈发知道它们所隐含着的无比深邃宽阔的过去、现在乃至末来。

真的,还有多少可以讲呵。

猜你喜欢

古歌动植物歌谣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苗族古歌《仰阿莎》
有趣的动植物
酉阳古歌
把动植物当“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