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卓资县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7-05-22于桂英
于桂英
摘 要: 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产于早白垩世明星沟火山断陷盆地北部边缘,出露地层简单,岩浆岩大致可划分两期,其中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与成矿密切相关。北西向大路-厂不浪断裂(F5)为本区导矿构造,其次级断裂带属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矿床成因类型属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脉型矿床。1、4号主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具有尖灭再现、膨缩现象。施工的ZK7-1号钻孔见到的4号矿体具厚度增大,品位变富的趋势,因此,深部找矿是本区未来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 厂不浪; 银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引言
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西南15km。矿床经历了预查、普查两个阶段勘查工作,对其元素分布、赋矿特征、控矿因素等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有了初步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利用以往勘查成果资料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并提出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区域地质背景
图1a:Ⅰ-高家窑-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① 临河-尚义深断裂;② 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深断裂;③ 和林格尔—黄旗海深断裂;④ 呼和浩特—河曲深断裂。图1b:1. 第四系;2. 新近系汉诺坝组;3. 白垩系下统白女羊盘组;4. 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组;5. 早白垩世流纹斑岩;6. 早白垩世花岗斑岩;7. 早白垩世正长斑岩;8. 新太古代碱长花岗斑岩;9. 新太古代花岗岩;10. 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11. 新太古代苏长岩;12. 正长花岗岩脉;13. 片理化产状;14. 地层产状;15. 矿区范围。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Ⅰ)北缘、内蒙古台隆(Ⅰ2)中部,以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深断裂为界,北为阴山断隆,南为凉城断隆,西部以北东向呼和浩特—河曲深断裂与鄂尔多斯台坳陷相隔(图1a)。出露地层单元较少,以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组深变质碎屑岩系为主,其次为白垩系下统白女羊盘组陆相火山岩,以及零星出露的新生界中新统汉诺坝组陆相火山喷出岩。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以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向为主,叠加了近东西向、南北向断裂构造,不同方向、不同期次的断裂构造相互交错,铸就了网状断裂构造空间格局。岩浆岩大致可划分为两期,新太古代时期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少量为基性—中基性岩;早白垩世时期既有大面积陆相钙碱性喷出岩,集中分布于矿区南部明星沟火山断陷盆地中,也有沿火山盆地边缘呈小岩株状产出的酸性侵入岩(图1b),其中早白垩世侵入岩与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出露地层单元较少,基岩分布占总面积50%以上,最老的为中太古界集宁群黄土窑岩组(Ar2h),其岩性组合为一套深变质的碎屑岩;中生界白垩系白女洋盘组地层(K1b)亦有大面积出露,根据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特征等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岩性组合为一套陆相火山岩,矿区内只见其中、下部岩段;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冲洪积物(Q)(图2)。
(1)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Ar2h)
该组地层呈EW-NEE走向,宽700m~1000m,带状展布,長约4.4km,主要岩性为斜长片麻岩、浅粒岩、长石石英岩。南北两侧均与新太古界榴石花岗岩呈侵入接触。于中圪其被一北西向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岩株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段出露长约1800m,宽约700m,为一单斜层,产状:146°∠55°~70°。东段断续长约2600m,宽约1000m,该段被花岗岩强烈切割,出露较为零散,产状150°~160°∠60°~80°。
1. 第四系;2. 火山碎屑熔岩;3. 浅粒岩;4. 长石石英岩;5. 斜长片麻岩;6. 长花岗岩;7. 榴石花岗岩;8. 苏长岩;9. 花岗斑岩;10. 正长斑岩;11. 钾长花岗岩脉;12. 构造角砾岩带;13. 平移断层;14. 正断层;15. 性质不明断层;16. 实测地质界线;17. 推测地质界线;18. 不整合界线;19. 片麻理产状;20. 产状;21. 矿体及编号;22. 勘查线及编号;23. 钻孔及编号。
(2)中生界白垩系下统白女羊盘组(K1b)
大面积出露于矿床西南角,西北部有零星分布,面积约2km2。该组岩石不整合覆盖于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新太古界榴石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之上。主要岩性自下而上为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熔岩、晶屑岩屑凝灰岩。
2.2 构造
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断裂构造按方向划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近东西和近南北向五组。
(1)北东向断裂
麻糜沟—东地上断裂(F10):沿麻糜沟—东地上一带呈NE向展布,倾向SE,倾角较缓。宽10m~450m。与F3断裂共同构成一弧形断裂构造,其上盘为榆树沟岩体和上古生界黄土窑岩组地层,下盘为早白垩世明星沟火山盆地火山岩,应属于明星沟火山盆地控盆断裂。其形成时期较晚,不但控制了北东向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上太古界地层的展布方向,同时也控制了白垩系下统火山岩的展布。
(2)北西向断裂
北西向断裂有大路—厂不浪断裂、西圪其—东圪其正断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带。大路—厂不浪断裂(F5):沿大路—厂不浪呈NW-SE方向,贯穿于矿区中部,为本区主要导矿构造。
西圪其—东圪其正断层(F1):沿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与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接触带呈带状展布,总体走向290°,倾向SW,倾角45°~80°,长3100m,分别被SN向F2、F4、F6三条断层措断为4段,控制着矿体的出露范围、规模、产状等。
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断裂(F3):呈弯曲弧形展布于工作区西南角,属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断裂西段,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南侧出露大面积早白垩世火山岩,北侧为大榆树岩体边缘相榴石花岗岩及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长2100m,总体走向295°,倾向SW,倾角不明。
(3)近东西向断裂
厂不浪北山断裂(F7):展布于厂不浪北山一带,长2850m,走向近东西,倾向S,倾角不明。表现为断续出露的糜棱岩化带。
(4)南北向断裂
西圪其断裂(F2):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西圪其南北向冲沟中,长1370m,向北延出区外,南部截止于黄土窑地层中。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体具措断作用。
中圪其断裂(F4):分布于西部中圪其南北向冲沟中,长2500m,北部被F5截断,南部被早白垩世火山岩覆盖。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体具措断作用。
东圪其断裂(F6):分布于东圪其南北向冲沟中,长1800m,北部被F5截断,南部被早白垩世火山岩覆盖。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体具措断作用。
2.3 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太古代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二是早白垩世岩浆岩,既有大面积的喷出岩,又有同期呈岩株状产出的侵入岩,喷出岩主要为基性岩,少量为中酸性岩,侵入岩以酸性、中酸性为主。矿床形成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两期侵入岩主要有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苏长岩,早白垩世正长斑岩及花岗斑岩。
(1)苏长岩
呈岩株状零星分布,与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及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暗灰绿色,中细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辉石23%~24%、斜长石62%~63%、角闪石9%~10%,不透明矿物1%~2%。局部含有很少量的磁铁矿。
(2)榴石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西圪其—圪其梁—中圪其—东圪其一带及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侵入于中太古界变质岩中。岩石为淡黄色,中细—粗变余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长石等矿物具弱定向线状排列,石榴子石呈单体或集合体星散分布,主要成分:石英35%,长石55%,黑云母1%~2%,石榴子石5%。为主要矿体赋矿围岩。
(3)碱长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厂不浪南、北山,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与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及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灰白色—浅黄色,变余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碎裂状构造,矿物成分:钾长石61%~62%,石英占19%~20%,暗色矿物极少,石榴子石在岩体中分布不均。
(4)正长斑岩
呈小岩株状产出,共见有两块,面积分别为0.02km2。岩石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钾长石、石英,基质隐晶质。侵入于中太古界黄土窑组浅粒岩和新太古代苏长岩中。
(5)花岗斑岩
呈圆状、椭圆状小岩株零星出露。与榴石花岗岩呈侵入接触,边部围岩极为破碎。岩石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組成,粒度0.3mm~2.0mm,部分>2mm。基质具微晶结构,长英质占67%~68%,不透明矿物呈浸染状,含量不均,在0.5%~8%左右,多为铁质物。
5. 找矿方向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不但于矿区南部形成了以喷出岩为主明星沟火山断陷盆地,伴随喷出活动的岩浆侵入沿盆地边缘形成酸性岩小岩株。本期岩浆源具地幔源特征,重晶石化属硫酸盐是其主要证据。银多金属矿化与重晶石化呈正相关关系,重晶石化发育地段则矿化亦强烈,重晶石包裹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构成本矿床重要的原生矿石类型。多金属矿化与重晶石化具同期、同源特征。
含矿热液来源于深部岩浆,伴随早白垩世岩浆侵入活动,含矿热液沿西圪其—东圪其断裂(F1)运移,在该断裂次级断裂带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本区各矿体。1、4号主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具有尖灭再现、膨缩现象。施工的ZK7-1号钻孔见到的4号矿体具厚度增大(图3),品位变富的趋势,因此,深部找矿是本区未来的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地地质出版社, 1991.
[2] 内蒙古有色局五队. 《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厂不浪银多金属矿普查》报告. 2015.
[3] 祝新友, 黄琳, 王金娃,等. 内蒙古李清地铅锌银矿控矿构造的新认识与找矿突破[J]. 中国地质, 2005, 32(4):641-647.
[4] 陈旺, 孙紫英, 刘国军,等. 李清地铅锌银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J]. 地质与勘探, 2006, 42(1):26-29.
[5] 李李文国. 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6] 丛丽娟. 李青地银铅矿床、二道背金矿床区域找矿标志研究及应用[J]. 内蒙古地质, 1997(1):60-66.
[7] 刘文强. 李清地铅锌矿西部地区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 现代矿业, 2013, 29(8):30-31.
[8] 吕增尧. 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银多金属矿床北矿带西段地质特征—兼论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J]. 矿产与地质, 2012, 26(4):305-311.
[9] 达布西勒特. 浅析李清地铅锌银矿床控矿构造特征[J]. 西部资源, 2013(1):177-177.